□市子路小学 武继敏
在当今新课程改革之下,由于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课堂教学内容的随意性早已为人诟病。语文教学缺失了本色,众多的语文课堂上了“彩”,添了“色”,教学内容繁杂,以“满堂问”“满堂动”“满堂放”“满堂灌”等“四个满堂”为代表的教学形式五花八门,教学效果却远离了教学目标。那么怎样处理这些问题才能凸显简约而丰满的教学艺术呢?这就意味着课堂教学改革要努力删繁就简。我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检查预习,精准施教。明确预习任务,通过检查学生完成预习作业情况,教师可以比较准确地把握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更加有效合理地组织教学。比如,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记住了哪些新词,抓住学生说的关键词,指导学生理解生词,从而逐步进入导学环节。
二、导学环节要精妙。教师必须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精妙呢?
建议一:抓住结构,整体切入。文章结构是作者谋篇布局的外在表现,抓住了文章结构,就等于把握住了文章的命脉。教师遇到存在点面关系、总分关系、递进关系的文章时,可以先找出能对全文进行概括总结的文眼或句子,步步追踪,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这样也就保证了学生理解的整体性、连续性。
建议二:抓住主线,解密文本。教材中的许多文章,都隐藏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线。教师深入研读文本后,可以抓住一个词、一句话或一个核心内容,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教学。比如,小学二年级下册《难忘的泼水节》一文,在扫除生字新词后,教师可以紧扣“快乐”一词,让学生寻找课文中表现傣族人民快乐的语句,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品读、交流。
建议三:填空梳理,言简意赅。在教材中,有一部分课文内容浅显,学生一读就明白。对于此类课文,教师不需要设置繁杂问题,完全可以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内容,以填空的形式积累文中好词好句。比如,《东方之珠》一文,在鲁教版教材里,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描述了香港的各种景观,语言直白,内容通俗易懂。教师在教学时直接让学生积累词句,似乎更能体现语文学科的语用功能。教师可以让学生读文章按原文填空,让学生更熟悉香港的美景。
三、延展的环节要精深。其目的是举一反三,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增加一个仿写的扶手。教师可以根据导学环节中所确定的写作训练点,延伸相同写法的片段,拓展学生写作的思路。教师可借助文字、图片、影视等资料,做到与写作训练相结合,为后面写的环节做好铺垫。
四、写的环节要精仿。模仿本身就是一种系统性的学习,仿写又是读写结合的最好形式。在教学中,教师结合课文特点,设计不同形式的仿写训练,就会取得“结晶纳髓,学以致用”的效果。比如,《桂林山水》《索溪峪的野》等文章属于总分总结构,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和描写每一个观察点的景物,在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同时展开联想、抒发感情,在句式表达上运用了比喻、排比等手法。教师可以设计全文仿写,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五、测验环节要精确。教师要有一课一测的意识,当堂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检测内容可以是重点字词,或者结合平时的《常常练》《点点集》《小学语文基础训练》等,教师务必做到一课一清。
小学语文课堂强调结合学生实际,抓住一个“精”字,深入解读文本、重组文本,找到一个更直接、更便捷的教学途径。唯有这样,教师才能走出一条简约而不简单的教学之路,从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