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大禹故里行 □ 钱声广 2018年05月22日

辛夷花盛开的时节,我又一次走进北川,走进中华民族人文初祖大禹的故里。

自2008年5月12日那场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后,这10年里,我多次去过北川,每次去都有不同的感受。我曾和遭受惨烈创伤的羌族同胞一起哭过,曾和挺起脊梁、擦干血泪抗震救灾的北川人民一起战斗过,也曾被他们那种重建家园、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英雄壮举深深地感动过……而今的北川,阴霾早已散去,风和日丽,绿水青山,姹紫嫣红。

当车行至永昌新城后,我们第一个参观的是大禹博物馆的临时展厅。禹羌文化,是北川的文化传统和羌族人文精神的典型特征。从灾后重建始,北川人对禹羌文化遗迹进行了大规模的抢救与修复,不仅重建了禹王宫,修建了禹王桥、羌民俗博物馆,还修建了石纽保护亭。

进入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尊古铜色的大禹雕像。我怀着崇敬之心伫立于大禹像前,仰望着他那忧戚而疲惫的容颜和奔跑忙碌的身姿。大禹右手紧握着治水的工具耒耜,左手大拇指、食指有力伸出,成指令状,直指左前方,他焦灼的目光也紧盯着同样的方向,使人想象得出,那是在指挥着治水大军:那里要堵,那里要疏……整个雕像生动严谨,活灵活现地展示出大禹殚精竭虑、指挥若定,与民众一起战斗在治水第一线的情景。

大禹治水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耳熟能详。我对大禹的浅显认识,起于中学时代。帝尧之时,中原大地被洪水淹没,人们只有逃上高山,与禽兽同穴。禹奉帝命,治理洪水,踏遍九州,三过家门而不入,吸取鲧治水失败的教训,最终疏通江河,导洪水入海而息。整整13年时间,大禹耗尽心血与精力,完成了治水大业,凝结成了传承于世的大禹精神。

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上,尧舜禹以其辉煌的伟绩为后人所传颂,也以其高尚的人格为后人所景仰。大禹治水,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佳话,淬炼成了以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为邦本、勇于探索、求真务实等为内涵的大禹精神,其精神也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基石之一。

我和瞿永安县长在谈及传承大禹精神时,他告诉我,大禹故事世代口口相传。每年六月六日大禹华诞时,北川各族群众都要进行大型祭祀活动,人们从历史中汲取精神动力。可以说,大禹精神已根植于北川人民的心中。他边说边掏出手机,将他读小学二年级的儿子的一篇作文读给我听:“美丽的北川羌族自治县是我可爱的家乡。治水英雄大禹就诞生在这里。这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人杰地灵,居住着善良、勤劳、热情好客的古羌民族……”可见大禹精神已内化于孩子的心中。

北川是大禹的家乡。禹生北川,有诸多文献记载。《史记》载有:“禹兴于西羌。”西汉扬雄生于蜀郡,他在《蜀王本纪》中明确指出:“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生于石纽……”北川古属西羌汶山郡,石纽山就在城南。

北川禹迹很多。中午我们稍事休息,便驱车赶往大禹的出生地——禹里镇。车行一个多小时就到了石纽山,两块妙合自然的山石扭结在一起,上有阳刻“石纽”二字,相传为扬雄所题刻。石面上镶嵌着地质造山运动时期形成的各种海洋生物化石。我们登上石纽保护亭,极目远望。这里峰峦起伏,沟壑纵横,一树又一树的桃花红、梨花白,一簇又一簇的芳草青青,影影绰绰地铺就开来,钟灵毓秀,如诗如画。

离石纽山不远的禹穴沟,是大禹当年出生的地方,位于九龙山下。这是一条长约5公里的峡谷,因有三处禹穴石刻,故而称之为禹穴沟。沟内峭壁凌空,怪石嶙峋,山间可见羊肠小道蜿蜒盘旋,曲径通幽,峡谷里泉石激韵,春风飞扬,给人平添了许多对远古时期的无限遐思。北川的同志指着悬崖峭壁右上角“禹穴”二字介绍说,禹穴有大禹穴、小禹穴之分。所谓小禹穴,是距洗儿池不远的绝壁上刻有虫篆体“禹穴”二字,传为大禹所书。我们眼前所见的“禹穴”二字,为李白所书。还有禹穴沟桥头立有石碑,上有楷书“禹穴”二字,为颜真卿所书。北川的同志唯恐我们不信,特意引经据典解释一番,说是宋、明、清史籍都有记载。

走出禹穴沟,天色已晚,沟内还有很多与大禹传说有关的景点,不能一一驻足。这一路走来,我忽然想起这样的一段话来:“有些记忆被镌刻在石头上,我们都是这些记忆的继承者,并尽可能地看顾好这些遗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古人的启示传到未来……”石纽也好,禹穴也罢,都是先祖给我们留下的精神遗产,是中华之瑰宝。

大禹的时代虽已远去,但我们又分明感受到了他的热量和光芒,这就是大禹治水的精神,这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世代传承和弘扬的力量。在北川抗震救灾、灾后重建中,大禹精神始终与我们同在,激励我们越是艰难困苦,越是要披荆斩棘,不畏艰险,勇往直前。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和艰苦卓绝的灾后重建已经胜利完成,北川的发展振兴有了全新的开始。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大禹精神与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样有着新的脉动,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