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欧阳修其人其文 □ 孔书贤 2018年05月29日

北宋欧阳修,在政坛推动革新,位高权重,极具影响。他在文坛发起古文运动,不断纠正浮艳、怪癖之风,对中国文学的健康发展,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欧阳修出生在江西吉安,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亲郑氏以芦秆在地上教他认字,他少年时期即能写诗作文。欧阳修的叔叔对欧阳修的母亲说,嫂子,请别担心家贫子幼。这孩子是个奇才,将来必定名重当世,光耀门庭。欧阳修深受鼓舞,常从城南李家借书抄书,废寝忘食苦读,学识、心志与日见长。

天圣七年,欧阳修参加国子监广文馆试和国学解试,均获第一。次年,在礼部省试中又高居榜首。对即将参加的殿试,欧阳修志在必得,做好状元服待穿。考试前一天晚上,同室考生王拱辰调皮地穿上欧阳修的新衣说:“我穿上状元服了!”不料,王拱辰果然被取为状元。事后,主考官晏殊说,欧阳修锋芒过露,众考官为挫其锐气,促其沉稳,有意不把他取为状元。欧阳修以进士任职校书郎,次年任西京留守推官。西京留守钱惟演,学识出众,宠爱并支持欧阳修、梅尧臣、尹洙等一批文人游山玩水,吟诗作文,使欧阳修的视野进一步开阔,逐步进入文坛中心,并与积极参与朝政的范仲淹关系密切。

当时的北宋王朝,贫富悬殊,社会矛盾加剧,积贫积弱的危机露头。范仲淹认为,官场腐败,冗官冗员过多是根本原因。上书批评时政,建议改革,被贬饶州。欧阳修挺身而出,写信给身为谏官的高若衲,谴责他明哲保身,不为范仲淹辩护。高若衲禀告皇帝,欧阳修被贬为夷陵县令。

康定元年,欧阳修被召回京,先后任馆阁校勘、右正言等职。庆历三年,欧阳修积极参与范仲淹发起的“庆历新政”,提出了改革吏治、军事、科举等一系列政治主张。改革受到以宰相吕夷简为首的保守派的拼命反对和强力压制,最终胎死腹中。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又调任扬州、颖州太守。

随着欧阳修的诗文扬名天下,他发起的古文运动影响也越来越大。欧阳修再次被召回京,复任馆阁校勘。嘉祐二年,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一大批古文运动的新生力量,对改进文风、繁荣文学创作起到推动作用。三年后,欧阳修被提升为枢密副使,次年升任参知政事,位同宰相。欧阳修还担任过刑部尚书、兵部尚书,进入北宋军事、政治决策高层。

至和元年,欧阳修遭诬陷再一次被贬。诏书刚下,宋神宗就后悔了,对进殿辞行的欧阳修说,别去同州了,留下来修《唐书》吧!欧阳修与宋祁同修《新唐书》,独自撰写了《新五代史》。宋神宗封欧阳修为上柱国、开国公、太子少师等职,位极人臣。

欧阳修虽然在北宋政治、军事、科举等许多领域建树颇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他最大的贡献却是发起和领导北宋的古文运动。受晚唐骈俪文风的影响,一些宫廷侍臣创作了大量浮艳虚假的文章,多年统治文坛。这些文章,赏花吟月,充满腐朽没落的宫廷气息,被称为西昆派。而一些提倡古文运动的文人,写的东西晦涩难懂,被称为太学体。欧阳修既反对西昆派,又反对太学体,在文坛重启古文运动。他整理重印韩愈文集,主张文学形式与思想内容并重。取韩愈散文言之有物、文从字顺的一面,纠正其奇险深奥的一面。同时,吸取骈文优美上口的特点,使古文运动的影响更加广泛深入,西昆派、太学体逐渐偃旗息鼓。

在轰轰烈烈的古文运动中,欧阳修不仅勇当旗手,还创作了很多极有分量、堪称经典的散文,做了大量组织工作,把当时有影响的文人几乎都团结在自己周围。“三苏”、曾巩、王安石,“唐宋八大家”中的六家同一阵营,还有范仲淹、梅尧臣等一批千古名士助阵。尤其是,苏东坡不仅是欧阳修的得意弟子,而且继承欧阳修的事业,继续开展新古文运动,使中国文坛言之有物、针砭时弊、优美上口的风气一直延续至今。

欧阳修的散文,紧密联系实际,直面政治斗争,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议论慷慨陈词,说理透彻;叙事层次分明,形象生动;抒情强烈深刻,真挚感人。如《朋党论》,痛斥别人对范仲淹的污蔑为不实之词,理直气壮地提出,小人无朋,唯君子则有之。写他父母的文章《泷冈阡表》,音容笑貌细腻逼真,栩栩如生。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描绘出的人物景色,令人心向往之。宾客的饮宴之乐,百姓的游赏之乐,“鸣声上下”的禽兽之乐,使人犹如置身其间,迷醉于美与乐中。然而,写景中处处有作者个人的印记。无尽的乐趣中难掩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复杂心理。还有《祭石曼卿文》《秋声赋》《与高司谏书》等,篇篇内容充实,名言警句连连,千古传颂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