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教学工作的一个基本群体。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班级管理工作越来越重要。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对学生进行管理?结合学生年龄特点,以全面培养学生为出发点,我采取了以下方法开展工作。
调动积极性 增进了友谊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要想搞好班级管理工作,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工作。根据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学习能力,我安排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工作,优化组合小组,发挥小组长作用,通过小组汇报,全面了解学生各方面情况,如对上课纪律、作业完成、日记欣赏、拾金不昧、热心助人等好现象给予表扬,对坏现象及时制止。在学生小组合作中,学生们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增进了友谊,增强了班级凝聚力。
多元化评价机制 奖励优秀
新课程标准对课程的评价做了全面而精要的论述,它明确指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的学业评价应纳入新课程评价的范畴,是一种发展性评价,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持续发展和终生发展。”
所以,在评价学生方面,我采用多元化评价机制,奖励优秀、进步、有特长的学生。我把平时学生学习、值日、路队、间操、参加活动等纳入小组或个人积分评比活动,一周一汇总,并且评选出优秀组和个人。在评比中,学生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纠正。
开展集体活动 增强凝聚力
学校开展的少先队活动和班队会活动尤为重要,这是树立学生主人翁意识的重要平台。如本学期我班首次承担学校升旗任务,我鼓励和指导学生勇于担当光荣的升旗任务,并付出努力,抓点:主持人、演讲人、指挥、升旗手、护旗手;抓面:全体队员站姿、队礼、国歌、队歌、呼吁或宣讲内容。在升旗过程中,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
总之,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要结合学校活动,有计划、有目标、有步骤地开展各项工作,通过有效、有趣的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学生受到意义深刻而铭记于心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