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以一带多” 为语文课堂打开一扇窗 □市油田第二小学 王东波 张国勤 2018年07月02日

新课标提出“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全国语言学会理事、上海特级教师于漪曾说:“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全面培养,并不局限在第一课堂,课外也有更广阔的天地……”因此,以课内带课外,以一篇带多篇,无疑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

在我校这几年语文教学改革中,课题组利用“以一带多”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围绕课内教材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尝试“以一带多”拓展学生阅读的方式主要有:

“课前带”主要是课前搜集信息,了解和感知课文。感知是认识的第一步,丰富的感性认识是深化学生对客观事物理性认识的基础之一,有助于学生建构属于自己的思维体系。如讲《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们对鲁迅先生的爱戴,更好地体会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伟大品格,教师王东波课前给学生布置了搜集有关鲁迅先生资料的作业,让学生更完整地认识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伟大人物的形象。课前搜集让学生更接近事件、人物,由此走进课堂,学生学习轻松多了。

“课中带”主要是课中整合信息,深入理解课文。阅读的目的在于获得意义,而意义的获得有赖于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将某一阅读对象还原到当时具体的自然或社会情景中,有助于学生较为深入、准确地理解课文。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为让学生了解周瑜、诸葛亮这两个人物多方面的性格特点,在原有课文提供的信息基础上,教师王东波为学生提供了一篇《三国演义》中孔明借东风的课外材料。学生在阅读两篇同一主题的材料时,不由地进行对比、整合,信息之间互相渗透、相互补充。

“课后带”主要是课后拓展延伸信息,从课内带到课外。学生学完一篇课文,并不意味着知识学习的结束,而应该是学习新知识的又一个开端。如学完《少年闰土》这篇课文后,学生们都津津有味地谈论着闰土的勇敢、聪明。教师张国勤说:“你们想知道中年闰土的样子吗?”学生们对此兴趣很浓。张国勤便将《故乡》推荐给了学生。学生读完后,对中年闰土的变化及造成他变化的原因,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见解。

“以一带多”课堂教学关键要找准课内和课外的结合点、所教课文向课外阅读的延伸点,不能盲目拓展。在“以一带多”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很好地充当引导者、组织者、点拨者的角色,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才能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