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八中第二届全员运动会。
本报记者 许彩芳 通讯员 铁秀君 杜新胜 摄影报道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让生命充满活力。
1月17日上午,随着欢快的音乐声响起,学生们从教学楼里飞奔出来,欢乐地跑进操场。有的踢足球,有的打篮球,有的跳绳,有的踢毽子……原来按班级划分的“集团军”瞬间化身为按兴趣爱好自由组合的“游击队”,散落在操场的各个角落,舒展着他们的筋骨,抖擞着他们的精神,释放着他们的活力。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如果光围着操场跑几圈,学生兴趣不大。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就是要讲究形式多样、有趣,寓教于乐。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强身健体、愉悦身心,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提升教育质量有重要意义。”市八中校长孙绪宪告诉记者。
学校开展阳光体育工作既是国家对青少年强健体魄的基本要求,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教育里没有了体育,教育就不完全。基于这一理念,市八中提出了“九年奠基一生”的办学理念,确立了“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体育工作目标。
学校充分挖掘校内资源,开足开齐体育课,探索实施走班制教学,组织开展社团活动,群众性体育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学校采取自主、专项相结合的多元化发展途径,推行阳光体育“3+1”(体育课、大课间、社团+全员动员会)模式,既突出了学校特色项目又兼顾了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学校阳光体育工作开展得扎实而有效。
走班制教学模式初见成效
长期以来,体育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颇为尴尬,一边是对不断“向下”的学生体质的担忧,一边是对体育作为“边缘课程”的普遍忽视。为给体育教学来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革,市八中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树立“大教育”“大体育”“大健康”理念,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首先在初中部体育课上尝试走班制教学模式,进而在全校推广,旨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体育课上学会一至两项运动技能,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所谓“走班制教学”,就是学校将同一年级的体育课排在同一节,上课时打破自然班级,按学生的自选运动项目进行体育教学。它是一种选择性比较强的专项化体育教学模式。市八中根据走班制教学的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设置了4个项目供学生选择,而且还设定了“1+2+1”走班制框架,即一年普修、两年精修、一年中考。初一学生对各体育项目了解不全面,实施普修。初二、初三学生经过上一年的体育课基本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所以这一阶段实施精修,让学生真正学会一至两项运动技能。初四学生根据前三年的学习体验和中考制度选择最合适的项目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
体育走班制教学不仅让学生学有所长,还有利于开展班级体育竞赛。另外,因为是同一时间同一年级同时上课,学校组织的班级篮球赛、排球赛、足球赛等体育竞赛也都可以在课堂上来完成,节省了更多的时间。
“以前体育课的自由活动时间,女同学找不到特别喜欢的运动项目。现在的体育课,我们可以自由选择了!”该校一名初三女生称。在市八中有这样想法的学生有很多,他们以前对体育课难谈热爱,可现在几乎都盼着上体育课,因为他们能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
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炫动校园
体育社团和体育俱乐部是市八中最具吸引力的学生组织。目前,学校体育社团开展的项目有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田径、轮滑、跳绳、乒乓球等,体育俱乐部开展的项目有篮球、排球、足球、田径、乒乓球等。
学校一方面利用体育课、体育社团和体育俱乐部对学生进行项目普及、兴趣培养和专业训练;另一方面重点跟进体育传统项目训练,通过培养梯队队员,逐渐形成高水平的特色运动员队。
以排球为例,学校已建立各年级完整梯队,并在濮阳市、河南省比赛中取得了不俗战绩。学校男女排球队在濮阳市第三届阳光体育活动中均获市直学校第一、全市第二的好成绩,并代表我市参加了河南省第十三届全运会,获得全省中学生组排球第五名。以篮球为例,今年学校在保持传统项目不掉队的情况下重点打造“中国小篮球”队伍,建立健全U6至U14的小篮球训练体系,并积极举行小篮球班级篮球赛,让学生尽享篮球运动带来的乐趣。
在市八中,体育社团和体育俱乐部已成为学生最欢迎的学生组织,能有机会加入各项目校队更是他们引以为傲的事情。
“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较少能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异,而在体育社团和体育俱乐部活动中,由于群体的共同爱好,使群体内学生的运动兴趣得到了必要的肯定,运动自觉性得到了较大提高,运动目标更清晰,有助于学生取得较好的运动成绩。”孙绪宪称。在他看来,体育运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体魄,同时体育本身还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塑造人格,是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阳光体育,让市八中校园充满了活力,让市八中的校园变得多姿多彩,也让市八中的学生变得阳光开朗、积极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