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我给董必武当警卫 —— 濮阳八旬老人梁方建和董必武的故事题一题二 2019年04月30日

每个人的一生,都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退休干部、八旬老人梁方建最骄傲最难忘的,是曾在老一辈革命家董必武身边工作十年。1961年至1971年,他在部队服役时,非常荣幸地给董必武当警卫。回忆跟随董必武的日子,梁方建说,这十年是永生难忘的十年,也是受益一生的十年,自己潜移默化,受董老的教诲和影响太多太多。

濮阳农村娃当上董必武的警卫

尽管已是81岁高龄,但回忆起给董必武当警卫的前前后后,梁方建依然记忆犹新。

梁方建于1939年生于濮阳县渠村乡一个普通农家,是地地道道的农村娃。初中毕业后,梁方建进入渠村乡政府工作。1959年征兵时,一位带兵的连长住在乡政府,和梁方建同住一个房间。交谈过程中,连长问梁方建想不想去北京当兵。梁方建回答说自己没有报名,而现在再报名已经晚了。连长说,如果愿意的话,明天可以到庆祖镇的体检点上体检。就这样,梁方建幸运地走进了军营,分配到北京某部队服役。

将梁方建带到北京的这位连长,名叫李增林。梁方建说,李增林是自己的恩人,是他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李增林将梁方建带到部队后,安排在连部当通讯员。由于工作出色,不到半年梁方建就被调到了营部。再过了大半年,他又被调到了干部中队任上士。1961年,梁方建被调到董必武身边工作。

1961年至1971年,梁方建非常幸运地和董必武朝夕相处了十年。十年间,他一开始是在董必武的办公室做内勤。更长的时间,他是做董必武的警卫。

董老生活简朴 爱学习

在董必武身边工作十年,是梁方建一生中最为重要的十年。董必武身上发生的许多小事,都让梁方建铭记在心。

梁方建说,董老生活简朴,饮食习惯非常简单,餐桌上从来没有海鲜,也不喝酒,但常会有他的夫人何连芝腌制的四川小菜佐餐。董老吃饭时,如果不小心有掉到餐桌上的米粒、菜,都会捡起来吃了,饭碗里从不留一粒米、一勺汤。有一天,董老主持一场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招待会,宴请外国友人,晚上十点多才到家。一进门,董老就对梁方建说:“小梁,你去厨房看看有没有剩米饭。如果有,就让大师傅炒一小碗鸡蛋饭。如果没有就算了,不要再专门做。”从此以后,董老参加这类活动,就先在家吃一点稀饭,垫垫底,再参加公务活动。

梁方建记得,董老用的洗脸毛巾破了,依然舍不得扔,让梁方建把毛巾的两头对上缝起来,然后再剪开对折的地方,把破的地方剪掉,沿边儿缭上。这样,一块长条形的老毛巾,就变成了小方形的新毛巾。这块经梁方建加工的毛巾,董老又用了好长时间。

梁方建说,在他的印象中,董老不仅生活简朴,而且爱好也很简单。“老人家的嗜好,一定要说有,那就是看书、看报纸。从早到晚地看。”梁方建介绍,董老读书看报批阅文件时,如果身边工作人员不提醒起身活动活动身体,董老绝对会忘记这个需要。所以,请董老走出办公室去外面活动活动,是他们工作中很重要又很难办的一件事,每次都要催很多遍。董老常常是口上答应了,却丢不下手上的文件和书报,甚至连眼皮都不抬起来。作为警卫,为了让董老起身活动,梁方建有时就站在旁边等。这种办法偶尔也奏效,董老会抬起头,理解地报以微笑,从而站起来,走出办公室。有一次,梁方建提醒董老出去散散步休息一下。董老却说:“我这不是在休息?”说着,扬了扬手中的书。在董老看来,看书就是休息。

用活到老学到老来形容董老,再适合不过了。有一次,梁方建随董老到人民大会堂开会。到大会堂时,他走到前面几步去开门,突然听到后面董老发出声音,以为董老有什么吩咐,梁方建连忙停住脚,回头问董老有啥事。想不到却看见董老手上拿了一张小纸条,一边进门一边说:“外语不抓紧,一放下就会忘。”原来,董老是在学外语。

董老的书法是比较出名的。梁方建说,当年他们就知道,董老把写毛笔字当作锻炼身体的一种方法。他给自己规定每天写的字数,一天不落。万一在行程中没有条件写,到了驻地,安顿好,老人家还要多写一些,把落下的字数补回来。梁方建离开董老后,有一次去看望他,那时董老已84岁,依然写了一幅字送给梁方建。

友谊深厚 董老亲自给梁方建安排工作

十年的相处,勤快、懂事、认真、负责的梁方建,深得董老的喜欢,两人也在工作、生活中产生了深厚的友谊。

梁方建对董老非常尊重,把董老的一切看得比自己的命还重,一心一意地考虑如何更好地照顾董老。有一次,董老在广州军区礼堂看电影。两个警卫一个是主班,一个是次班。当天,梁方建虽然是次班,但他依然寸步不离董老左右。董老看完电影下楼梯时,不小心将两个台阶当成一个台阶,一脚踏空,眼看就要摔倒,主班离得远点儿,当时没能及时跟上去,梁方建由于离得近并反应快,瞬间将董老搀扶住。

正因为如此,董老对梁方建也特别看重,平时有啥事也都喜欢带着他。1970年8月下旬,董老召集身边工作人员开会,说要去外地考察工作,中央要求只准带一个随员,特地点名让梁方建跟着去。次日九点半,梁方建跟随董老到达机场,在登机过程中注意到,毛主席和其他政治局的首长也在各自登机。他敏锐地觉察到,这次会议很重要,心里陡然紧张起来。担心董老的安全,他陪着董老走到舷梯旁,搀着董老走进前舱,安顿他坐好,然后一面调整心情一面四处观望。董老看出梁方建有些紧张,便提示他坐在自己身边,聊天似的说:“小梁啊,你知道我们要去哪儿?去干什么吗?”梁方建说:“你不是去考察工作,而是要参加一个非常重要而又非常保密的会议,地点不是庐山就是上海。”董老问:“你是怎么知道的?”梁方建说:“到了机场就见到毛主席和好几个领导人都在机场,正在登机。”董老说:“对,是去庐山开会。你对这次出差有什么想法?”梁方建说:“参加这么重要的会议,让我一个人跟着你出来,担子太重了!这是我跟着你近十年来第一次做这样的工作。我思想压力很大,很怕担负不起来。”董老安慰他说:“只准带一个工作人员,这是党中央、毛主席的要求。那么多人,会议的组织、安排会周到的,不要担心。”会议结束后,董老和梁方建还按照党中央的要求,两个人当着面,互相监督,将所有的会议记录和文件全部烧掉。董老对梁方建说:“我们两个人都是共产党员。共产党员不分年龄大小,不分从事工作的职务,不分参加工作早晚,同样都有互相监督的权利。”

刚到董老身边时,梁方建还没有结婚。每次回家探亲,董老都会把他叫到身边叮嘱:你这次回家,一要注意安全,二要代我问老人好,三要到群众中去。多了解群众生活情况,看群众有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回来后向我汇报。因此,梁方建每次回家,都会将看到的、听到的如实向董老汇报。董老每次都会认真听,有时也会说:“这个问题中央政治局开会时我说说。”

虽然在北京工作,但梁方建依然选择了在老家与自己青梅竹马的女孩李香莲结婚,婚后把家属留在濮阳。1971年,梁方建已经31岁了。有一天,董老突然把他叫到身边说:“你在我身边的时间不短了,我想你的工作应该变动一下。我给中央办公厅的负责人说过了,你就到中央办公厅机关事务管理局去工作。你对此有什么意见和要求?”梁方建如实对董老说:“首长为我好我知道。不过,老家多次来信,说家里有实际困难,需要我回濮阳。”董老有点惊讶,沉默了一会儿说:“家里有困难需要你回去,你又想回去,那就按你的想法办吧。我给有关部门说一下,让你去濮阳县委工作吧。”就这样,在董老的亲自关怀下,梁方建回到了老家,被安排在濮阳县委组织部。

梁方建至今保存着董老写给他的诗歌、书法作品。董老文采斐然,爱写毛笔字,每天坚持练习,经常会写诗歌送给梁方建,上面留言“方建同志存阅”。比如,1970年庐山会议后,董老给梁方建写了一首诗:“山中连日雨阴沉,秋雨为功动鬼神;午后云开红日出,林间暖入晚晴新。”有一年在黄山,董老又写了一首诗送给梁方建:“绝顶未能到,来兹已觉奇;拄天惊突兀,立地讶垂展;云海翻腾势,石松舞蹈姿;深山诸妙境,再探许吾期。”有一次,梁方建回濮阳探亲,董老说:“送你一件什么礼物呢?给你爱人写幅字吧。”于是,董老挥毫泼墨,将毛主席的一首七绝诗送给梁方建的爱人李香莲:“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这些诗歌、书法作品,无一不是董老和梁方建二人深厚感情的见证,也说明董老对身边工作人员的关怀是无微不至的。

为濮阳县批了个大项目

上世纪70年代的濮阳县,因地处黄泛区,受人口、交通、产业等制约,是个贫困县。当时,濮阳县人口有80多万,在河南仅次于邓县。同时,濮阳县没有铁路,不临海,位置偏僻,陆路、水路都很不方便。县委一心想改变濮阳县这一落后情况,无奈由于物资匮乏,很多事情都很难办成。知道梁方建曾当过董必武的警卫,濮阳县领导多次找到梁方建,希望他能与县有关部门人员一起去北京,当面向董老汇报濮阳的工作与状况。

在董老身边工作十年,梁方建深知董老的脾气、性格和作风。董老平时是绝不搞特殊的,即便对自己的儿女,也坚决不给予任何方面的照顾。平时工作中,董老也多次教育梁方建等其他工作人员,不要搞任何特殊。每年,董老都会到外地小住,每次动身前都会向管理生活的同志交代,出门要按中央标准安排就餐,不准做山珍海味,不准摆放各种酒、饮料和烟,不许提额外要求。

梁方建还记得自己有次挨董老批评的事情。那是1968年的冬季,董老到广东休养,入住广州军区招待所。一天下午,军区柳政委来电话告诉梁方建,说晚上七点半军区礼堂有文艺晚会,请首长参加。因为知道董老不习惯搞特殊,梁方建在电话中再三问对方是不是为董老安排的专场演出,柳政委反复申明说不是。梁方建就向董老报告、请示,董老又专门问梁方建是不是为他安排的专场?表示如果是就一定要辞掉。梁方建将柳政委的电话保证如实汇报一遍,董老这才同意参加。想不到到了晚会现场,丁司令员走上前握住董老的手说:“董老啊,你这些天辛苦了,今晚给你安排一个晚会,请你欣赏并提出宝贵意见。”晚会结束一回到驻地,董老就对梁方建提出严肃批评:“怎么搞的,平时多次给你们讲过到了驻地不要搞特殊,不要给别人添麻烦。这些话你没记住吗?”说着说着就动了气,连衣服也不换了。等董老发火稍微停顿时,梁方建争辩说:“我不止一次问过柳政委,他肯定地说不是为你组织的专场。再说,晚会现场有满场观众,也不像专场演出,丁司令那番话我觉得只是表示对你的一种尊重,是一种客套话。”董老听后感觉有道理,就向梁方建道歉。不过,自此以后,梁方建做事情更加细心、慎重了。

董老不搞特殊的作风,梁方建一直牢记心中。但作为濮阳县人,面对家乡父母官的请求,尤其是自己也希望家乡能更好更快发展,梁方建决定到北京一试。1974年,梁方建和当时的濮阳县委书记,以及一位电力专家一同到北京。董老亲自接见了他们。梁方建向董老汇报了自己在濮阳的工作和生活状况,濮阳县领导也如实向董老汇报了濮阳县目前的发展情况,并说出了发展中遇到的困难。濮阳县当时仅有一个小发电厂,所供电力不要说保证不了工农业生产用电,就连居民用电也常常难以保证。董老听后若有所思,表示已经记在心里。为鼓励、鞭策濮阳县委奋力改变濮阳县的落后面貌,董老还当场为他们题写了匾额:中国共产党濮阳县委员会。

让梁方建和濮阳县领导惊喜的是,就在他们去北京拜访董老不久,国家计委很快就立了项,决定投资600万元,在濮阳建设一座火力发电厂,并配备10辆解放牌运输汽车运输煤炭,解决发电所需要的原料问题。要知道,当时国家计委总共立了110个大项目,濮阳县这个项目就名列其中。同时,为方便工作,还解决了3部小汽车、2辆吉普车、1辆华沙轿车。这真的是一种雪中送炭式的帮助。要知道,当时整个濮阳县也只有1辆旧车。可以说,至今40多年过去,董老对濮阳县的爱,对革命老区和落后贫困地区的爱,依然回荡在濮阳大地。

终身受董老的教育和影响

“我离开董老快半个世纪了,很多事情还经常在我心里翻腾。我常常想,有机会陪伴董老十年,亲眼见到第一代革命者平易简朴的生活,亲耳聆听老革命者的教诲,亲身感受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是如何对待党的纪律,我真是太幸运了!”梁方建说,董老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生,自己给董老当警卫十年,深受董老的言传身教。董老留给自己的精神财富,让自己一生受用不尽。

回到濮阳后,梁方建辗转了多个地方。他先是在濮阳县委组织部工作,1977年被调到安阳地委组织部人事科。后来,安阳地区行署人事局成立,梁方建任人事局科技科科长。1983年,濮阳建市,梁方建回到濮阳,任职于濮阳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成立后,他又任人才中心主任。此后,梁方建又先后任濮阳宾馆总经理、市民政局副局长等。2000年,梁方建以市民政局正县级调研员身份退休。

梁方建说,自己一生受董老的影响很深。在董老身边时,董老经常叮嘱身边的工作人员不要搞特殊,不要贪污腐化。后来的职业生涯中,梁方建当过副局长、总经理,手里曾经也有过不小的权利,也受到过诱惑,但始终牢记董老的教诲,在工作中从没有出过任何问题。在濮阳宾馆任总经理时,有亲朋好友到来,住的房间都是他自掏腰包。董老以前经常将自己比作革命的一块“补丁”,哪里需要补哪里。梁方建也曾在多个岗位工作,每次调动,他都愉快地接受组织安排,并在工作中认真负责,在每个岗位上都干得很出色,真正继承了董老的“补丁”精神。

董老谦虚、和善的为人,更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梁方建。在工作过程中,梁方建始终和领导、同事保持着比较和谐的关系。在濮阳宾馆任总经理时,班子成员里有三个副经理,梁方建信任他们,敢于放权,大家各司其责,关系非常好。在生活中,董老对子女要求严格,梁方建同样如此。他将董老这一良好的家庭教育习惯应用到对子女的教育中。梁方建共有5个子女,一个儿子和4个女儿,尽管没有特别高的职位,但都是国家公务员,都在兢兢业业地为国家干事,并在工作中从来没有出过任何问题。

目前,梁方建已经是四世同堂的八旬老人了。但他精神矍铄,身体硬朗,从来不失眠。梁方建告诉记者,这一切都得益于自己在董老身边的经历,自己的心态很好,从没做过对不起党、对不起国家、对不起百姓的事情,因此心里没啥事。“给董老当警卫的十年,是我人生最重要的十年,我终身受益,也终生铭记。”梁方建说。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孟晋 吉子文 袁冰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