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自然灾害和疾病作斗争中反复实践、总结而形成的一套理论体系和方法,充满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本刊自本期开始刊登濮阳市中医院副院长刘同坤撰写的系列文章,敬请关注。
医学是人类同疾病作斗争的法宝,时刻护佑着人类生存生活和繁衍生息。
中医注重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强调天人合一;注重人与人的关系,强调和谐共生;注重以人为本,强调大医精诚;注重治未病,强调健康养生。中医不仅是疾病医学,更是预防疾病、生活医学;不仅蕴藏着哲学思维,更充满着人文关怀。
中医不但善于治疗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同样可以治疗急、危、重病,特别是对传染病的防治上对人类贡献更大。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著书《伤寒论》,初步揭示了传染性疾病的发展变化规律和防治原则,为中国传染病学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后世医家在同传染病斗争中不断将其发展完善,特别是明清时期以叶天士为代表的“温病四大家”,对传染病防治理论体系的形成发挥了重大作用。
中医药不但避免了中国传染病的大流行,对世界传染病防治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天花为例,欧洲在17、18世纪因天花流行死亡人数达6千多万,而我国早已有种痘术避免了天花大流行。明代《神痘新书》记述:“自唐开元(712—756)年间,江南赵氏始传鼻苗种痘之法。”清初《痘科金镜集解》记述:“又闻种痘法于明朝隆庆年间宁国府太平县……至今种花者宁国人居多。”17世纪,中国神痘术相继传到日本(1744年)、朝鲜(1763年),再由俄国传至欧洲,欧洲牛痘术也是学习我国种痘术后发明的。同样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曾仔细描写了如果被疯狗咬后,要把咬人的那条狗杀掉,将狗脑敷在伤口上的治疗方法,这与现代医学从狗脑提取并制作狂犬疫苗不谋而合。
历史发展并未遮掩中医光芒,时至今日,应用《伤寒论》所载方药治疗流感、麻疹、乙脑、流脑、流行性腮腺炎等传染病仍有很好效果。上世纪50年代乙脑流行,死亡率接近30%,河北省著名老中医郭可明应用白虎汤合清瘟败毒饮治疗乙脑,取得重大成功,死亡率低于10%,获得原卫生部第一个科技进步甲等奖,受到中央领导亲切接见。1956年,北京乙脑流行再用郭可明之法无效,以蒲辅周为首的专家团队总结出中医八法,同样将死亡率降低到10%以下。
2004年非典流行,广东省作为首发地,非典病人死亡率在全球却是最低,其关键因素就是第一时间应用了中医药治疗。广东省中医药大学治疗60例,无1例死亡,无1例上呼吸机,无一名医护人员被传染。而北京、香港、新加坡和国外死亡率达到7%,甚至超过10%。香港到广东省请求中医专家支援,其死亡率得到有效控制。中医治疗非典的成效让世界对中医防治传染病的重要作用重新审视,而屠呦呦受葛洪启迪发明了青蒿素,为治疗疟疾贡献巨大而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则把中医药防治传染病推至世界之巅。刘同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