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做一个安静的人 □ 刘洪坤 2019年07月30日

老子说,浊而静之徐清,安以重之徐生。人生最好的境界其实就是安静。安静犹如一股清泉,滋润浮躁的心灵,让人清空思绪、放下纠结,离喧嚣的尘世最远、离真实的自己最近。做一个安静的人吧,向着美好的前方轻松前行。

面对喧闹的红尘,要闹中取静。有这样一则故事,两个僧人看见风吹幡动,开始争论到底是什么在动。一个僧人说,是风动。一个僧人说,是幡动。六祖禅师慧能听后说道,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如此解释虽有些唯心,但也大抵揭示出躁动的本源。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年轻时的毛泽东,为了培养随时随地都能专心读书的能力,特地到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的城门口读书,时而朗读,时而默念,旁若无人。这一切都源于内心的淡定。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据不完全统计,我们每个人平均每天会遇到1000个形形色色的人,或许擦肩而过,或许交流合作,或许相伴而眠……特别是身处要职、手握大权的人,接触的人和事更多,也更容易成为围猎的对象。面对灯红酒绿、纸醉金迷,更要善于闹中取静,保持一份淡定。

面对人生的低谷,要耐住寂寞。《离开位子你是谁》之所以一度在网上热传,是因为它形象地写出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教会人们更好地认清自己。尤其是那些离开炙手可热的位子之后的人,从门庭若市到门可罗雀,从每天几乎打爆的电话到几天一个电话也没有,从连续的转场应酬到很久也没有一场邀约,无形中会带来失落的寂寞。强者通过寂寞修炼,弱者浪费寂寞消遣。文王被拘禁羑里七年,他推演了《周易》;孔子在困穷的境遇中,编写了《春秋》;屈原被流放后,创作了《离骚》;左丘明失明后,写出了《国语》;孙膑被砍去了膝盖骨,编著了《兵法》;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最终大败了吴国。时间是世上最公平的东西,没有人可以阻止时间的脚步,也没有人可以绕过时间。面对人生的低谷,面对失落的寂寞,只要我们善于利用时间,它也可以成为一片诗意的土壤、一种创造的契机,诱发出关于存在、生命、自我的哲思和体验。

面对平淡的日子,要学会独处。《凡人歌》写道,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间;终日奔波苦,一刻不得闲;既然不是仙,难免有杂念。特别是当今信息时代,每天各种信息一股脑儿地向你眼前涌来,各种言论争先恐后地想要占领你的脑袋。在这种环境下,我们难免被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所绑架:新闻资讯要看,热门头条要刷,八卦娱乐要追,朋友状态要赞……歌德说,人可以在社会中学习,但灵感却只有在独处时才出现。科学实验证明:放松入静后,人的脑电活动以α波为主。处于这种脑电活动下,个体会感到放松舒适。特别是中间α波(9赫兹~12赫兹)能够促进灵感的产生,加速信息收集,增强记忆力,是促进学习与思考的最佳脑波。当大脑充满α波时,人的意识活动明显受到抑制,无法进行逻辑思维和推理活动。此时,大脑凭直觉、灵感、想象等接收和传递信息,让人更富于创造力。曾国藩说,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因此,在每个平淡的日子里,不妨适当开启一下屏蔽功能:把自己暂时与外界隔离开来,给自己一份独处的空间、独立的自由,叩问内心深处的自己,反思生活的点点滴滴,想想自己的目标,调整好状态再出发。

人生最曼妙的风景,就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睿智与清醒。一个安静的人,宠辱不惊、与世无争,必定能够欣赏到最曼妙的风景、拥有最丰盈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