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年,马功臣出生在濮县马路口村。1931年,他考入濮县师范学校。“九·一八”事变爆发后,马功臣积极参加学校反帝大同盟、读书会等抗日群众组织。1933年春,经管守律介绍,马功臣加入中国共产党,走上革命道路。
1934年夏,马功臣到濮县任小学教员,从事党的秘密活动,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工作。他和张诚一、王鹏程等团结全县半数以上的小学教员,发起成立小学教员联合会,进行革命宣传活动。1935年,在党领导濮县人民夺取恶霸地主枪支弹药的斗争中,马功臣带领小学教员联合会的先进分子,和刘晏春、刘培岑、黎玉等领导的游击队员一起,夜袭木靳庄,巧夺地主赵振刚的枪支、弹药等物资,使游击队不断发展壮大。
1936年4月,中共鲁西特委成立,马功臣任组织部部长兼濮县县委书记。1938年4月,濮县抗日游击队编入八路军东进纵队第四支队,马功臣任支队政治部民运科科长。5月,马功臣被党组织派遣到河北省邯郸县开展敌占区的抗日武装斗争。邯郸是交通重镇,驻有日军一个旅团司令部和冀南道伊公署,还有警备队、自卫团等,是日军统治冀南的中心,日、伪、匪构成一股庞大的反动势力,狼狈为奸。共产党在此力量薄弱,只有三个农村党支部,10多个党员,活动处于停滞状态。
1938年10月下旬一天夜里,抗日民主县政府和县大队遭到日军的突然袭击,只剩下50人,县政府1个科长不久也溜了。马功臣成了光杆县长。他既当县长,又当县大队长,还要管钱管物管供应。在他的背包里,经常背着一大堆财粮单据,他的警卫员成了财粮保管。面对恶劣环境,他的斗志更加坚定。他把县大队武装拉到永南、肥西地区,坚持游击战争。他要求干部战士严格遵守纪律,处处以身作则。每到一地,都带头为群众担水、扫院子。这年腊月三十下午,部队开始转移,群众也开始准备过年了。为不打搅群众,马功臣提议部队在野外露宿,夜间驻在一个村边的场地里。大年初一早上,村里鞭炮齐鸣,群众三五成群地串门拜年。当有人发现人民子弟兵在野外露宿时,全村群众都惊了,不由分说把战士纷纷拉到自己家中。就这样,部队不论走到哪里,群众一听说是马县长的队伍,都拍手欢迎,热情接待。1939年冬,永南划归邯郸,建立永南区,组建了区委和区公所,改造了村政权,永南一带成了比较巩固的游击根据地。
1939年春天,邯郸境内有日伪军1万多人,日军多数在城内,伪军驻在城外。县城周围有封锁沟,各大集镇和重要路口都有伪军据点,汉奸特务横行。县大队武装只有100余人。如何以少胜多,打开局面呢?马功臣制订了制服伪军、孤立城内日军、占领广大农村阵地的作战计划。
制服伪军的主要方法:第一是打服,严厉打击少数顽固势力(张贴布告,公布罪状);第二是说服,通过多种方法进行政策攻心,争取多数为我所用。马功臣选择的第一个目标是沙河镇。经过周密侦察,一天夜里,县大队急行军30余华里,包围伪军驻地,通过捉到的哨兵问清口令,一拥而入。他们一枪未发,将伪军全部俘虏,缴获步枪30余支,子弹数百发,处决了两个罪大恶极的伪军小队长。马功臣以抗日政府名义出布告:谁再当汉奸欺压群众,逃不脱如此下场。这一仗使敌人震惊,群众高兴,还受到上级党委的通令嘉奖,并登上《新华日报》。
为多争取伪军不与我军为敌,马功臣以个人名义和伪军头目拉关系,教育他们,“中国人不打中国人”,要“身在曹营心在汉”,并提出三个条件,要他们保证:一不捉我方工作人员,二为我工作人员活动提供方便,三要及时提供情报。按这三条办事,“你不打我,我不打你”。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不少据点的伪军和县大队建立了秘密联系。南沿村据点的伪军是死硬派,马功臣决心予以严惩。1939年秋的一天,正逢该村大集,马功臣挑选20余名精干队员,全部带短枪,化装成赶集人,先后进入寨内。伪军尚未清醒过来,便当了俘虏。他们闪电式的奇袭,使各据点的伪军胆战心惊,一听到“县大队来了”,就吓得不敢动了。县大队利用有利条件,活动范围越来越大,相继建立尚北、沙河等区公所和区分队,改造了一部分村政权,把敌占区变成了游击区。
在游击区,马功臣利用一切时机,积极主动灵活出击,打击日军的嚣张气焰。1939年秋,日军强迫老百姓修筑公路,派兵监工。马功臣便带领10余名战士,化装成修路民工,参加修路。马功臣趁日军把枪架在一起,只留一人看守时,便率领战士出其不意,一拥而上,把枪支全部抢光。这次战斗,缴获步枪10余支、掷弹筒1个,击毙日军2名。
平汉铁路是当时敌人运输战略物资的主要干线,拆断铁路,就等于卡住了敌人的咽喉。在一个零下20度的冬夜,马功臣率领战士扒铁路,抬铁轨,3个多小时,拆毁铁路2华里。战斗结束,他命令战士先行撤离,自己留下来点了几把火,故意暴露目标,惹得敌人机枪、大炮齐鸣。他风趣地说:“敌人给我们送行了。”然后,他从容不迫地返回原地。
1941年春,日军加紧了对解放区的扫荡。为了打击日军气焰,马功臣决定袭击日军后方黄粱梦。副大队长弓少锋事前通过关系,策反了部分伪军作为内应。2月25日夜,由弓少锋率领战士50名,急行军50余里,到达黄粱梦。马功臣率大队在外接应。深夜12点,弓少锋率部直捣炮楼,击毙全部日军,伪军全部缴械投降,15分钟结束了战斗,缴获机枪1挺、掷弹筒1具、步枪30余支,以及大批弹药。这是冀南三分区在反扫荡中的一个重大胜利,受到冀南行署的通令嘉奖。
马功臣只身来到敌人碉堡林立的邯郸,从一支手枪起家,组织县大队,建立情报站,巩固抗日政权,开辟游击根据地,在敌人眼皮底下,开展了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的抗日斗争。群众说,哪里响枪,哪里就能看到马县长。在他领导下的县大队,打击敌人,夺取武器,越战越强。到1941年,县大队已有机枪2挺、小炮1门,其中一个中队全是三八式步枪,还有30余人的骑兵排。活动地区不断扩大。不仅活跃在邯郸,还转战到永年、肥乡、曲周等县,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和喜爱。
1941年春,日军加强对根据地的扫荡,形势日趋恶化。为了坚持永北的抗日斗争,上级调马功臣任永年县县长。1942年4月,永肥县县大队被敌人打垮,县长被俘,工作打不开局面,马功臣又奉命转任永肥县县长。在短短的7个月中,他昼夜加班,恢复了三个区的工作,组织起保卫壮丁游击队,粉碎了敌人抓壮丁的阴谋,打开了抗日局面。
1942年,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一年,敌人在华北连续发动五次强化治安战,环境十分恶劣。12月25日,马功臣率县政府和县大队驻东小西堡,获得敌人据点增兵的消息,便向高寨转移,不料被永年、肥乡赶来的敌人包围。他立即组织部队分路突围,率县政府和一个中队急奔李凹村,跳入通向李寨的一条路沟,又遇大股敌人堵截,突围不成,又折回李凹村。不料敌人用机枪将路沟封锁,马功臣等被包围在一段路沟中,遭敌前后夹击。他虽组织大家猛烈还击,使敌人不敢接近,但队伍已遭受重大伤亡,县政府民政科科长李达等十几个同志光荣牺牲。在激战中,马功臣身中数弹,倒在地上,又坚强地从血泊中爬起来,继续咬牙指挥战斗。此时,子弹快要打光了,而敌人的子弹从四面打来。马功臣一面掩护战士突围,一面镇定自若地撕毁带在身边的文件并埋掉,决心以身报国。当警卫员要背他走的时候,他大声命令:“不要管我,你们快冲出去!”
马功臣壮烈殉国了。这一噩耗,使永肥、邯郸、永年、肥乡等地的人民万分悲痛。在永肥隆重举行的追悼大会上,万余群众痛放悲声。永肥县政府、抗日救国会、八路军游击队、保护壮丁游击队等发表了《告同胞书》。《人山报》(冀南三分区政治部报刊)特出专刊纪念,号召人民继承马功臣遗志,坚持抗战到底,为烈士报仇。为纪念他的卓越功绩,永肥县曾改名为功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