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书杂技史 铸文化魂 —— 《濮阳杂技志》编纂出版的时代价值杂技史 2020年01月09日

在雪地里练杂技。 本报记着 贺德敬 摄

2019年9月,第四届中国杂技艺术节在濮阳举办前夕,全国首部为杂技艺术树碑、为杂技艺人立传的杂技专业志书——《濮阳杂技志》出版发行。该志是一项列入全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文化工程,由濮阳市地方史志办公室牵头组织编纂。该志一经面世,就引起史志界、杂技界专家学者的普遍关注。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杂技家协会主席边发吉评价该书:“实乃全国杂技传承保护的创新之举,也是振兴发展杂技事业的德政之功,在全国杂技界具有示范引领意义。”

《濮阳杂技志》上溯远古,下限至2017年。首置概述、大事记,包举大端;中设13章66节,横陈业态;末辑附录、后记,以补志余;间以图表、照片,图文并茂。志书约80万字,收录照片800余幅。

《濮阳杂技志》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按照修志问道、著史铸魂的志书定位,运用志书框架体例,全面记述濮阳杂技的历史渊源、发展沿革、技种技目、艺术特色、辉煌成就、产业变革、对外交流、创作研究、组织管理、艺人生活、杂技人物等,系统梳理濮阳杂技的艺术之源、兴衰之道,深入挖掘濮阳杂技的精神之魂和时代价值。这对于推动杂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濮阳世界杂技之城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博综群籍,探寻濮阳杂技兴起之源

杂技是中国最为古老、最为神奇的民间艺术之一。在新中国成立前的漫长历史时期,杂技艺术社会地位极其低下。演无定所的生存状态,游走江湖的生活方式,家庭师徒的组合形式,使得杂技艺人受教育年限普遍较短、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文盲半文盲居多,能演不会说,能说不会写。这也造成杂技资料保存极少、杂技文献极其缺乏、征集考证相当困难。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杂技资料文献缺乏的情况才有所改变。濮阳杂技也不例外。《濮阳杂技志》编纂过程中,经常遭遇“无米之炊”的尴尬。

濮阳杂技起源何时,长期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濮阳杂技志》秉持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治学精神,查阅国内已出版的杂技图书、地方志书、考古资料,追寻杂技与戏曲、舞蹈、武术等姊妹艺术的渊源关系,并到河北吴桥、沧州,山东聊城、东阿等地遍访杂技名家,初步理出濮阳杂技的肇端源流和传承关系。

(一)濮阳是中国杂技重要原发地区之一。濮阳地处中华文明发祥地核心区域,上古时期就在生产、军事、娱乐、敬神等社会实践中孕育了驯兽、蚩尤戏等杂技萌芽。濮阳是中国杂技原发地区之一。春秋战国时期,是濮阳杂技发展的重要时期。杂技种类不断增多,舞大旗、动物驯养、力技达到一定水平。大力士孟贲、夏育力技盖世,后世尊孟贲为力技始祖。秦代以后,濮阳杂技薪火代有传承,并在国运盛衰中嬗变、演进。

(二)东北庄是濮阳杂技重要起源地。清朝中后期至民国时期,东北庄杂技由单人独技发展到以家庭成员、师传关系为主的杂技班,以乔、刘、李三家班为盛,并成为濮阳县、清丰县、南乐县、范县等地杂技的重要源头。除东北庄外,濮阳还出现娄昌湖、宗昌湖、常庄、梅庄、大韩村等十余个杂技专业村。2001年、2009年,东北庄、濮阳市先后被中国杂技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杂技之乡,奠定了濮阳在全国杂技界的地位。

(三)濮阳杂技注重吸收外来杂技。濮阳杂技艺人在行乡走会、游走江湖的过程中,注重拜师学艺、搭班演出,取长补短,从中受益,艺技得到提高。其中,河北吴桥杂技、山东东阿杂技等对濮阳杂技影响最大。乔家班几代人与吴桥孙家班交好,乔治清与孙家班演员张素珍结为夫妻,两家杂技融合发展,成为杂技界一段佳话。南乐高云峰到东阿张家班学艺,艺成回乡,广收门徒,组建几十人的杂技班。新中国成立后,这些杂技班社改造成为濮阳各县公办杂技团体的骨干力量。

二、穷究其变,见证濮阳杂技艺术之美

濮阳杂技门类众多。除马术节目逐渐衰微、停止演出外,力技、口技、舞技、车技、杂耍、驯兽、气功、魔术、滑稽等门类无所不包,濮阳成为全国杂技门类最为齐全的地区之一。

杂技分类方法,杂技界不甚统一。《濮阳杂技志》根据技巧在杂技表演中的成分,又兼顾濮阳杂技发展实际,在征求杂技专家意见建议的基础上,首次梳理出濮阳杂技12大类、100余种节目,基本涵盖濮阳历史上杂技门类,艺术特色和艺技优势进一步彰显。

(一)濮阳杂技以力技硬功见长。《濮阳杂技志》专设《武术气功》一节进行记述。濮阳力技硬气功与武术相伴相生,粗狂豪放,刚健洒脱,刚柔并济,极富乡土气息和民间特色。早期濮阳杂技班社和清丰大青活表演团体,都有气功表演。李家班班主李全法闯出五千斤大力士美名。乔家班杂技传人、濮阳县娄昌湖谷家班班主谷玉山,功底深厚,力气过人,擅长上刀山、开转砸石、油锤贯顶、气断钢丝等节目,在杂技界赢得金大力美誉。清丰县大韩村民间武术、舞蹈盛行,村里组建了以武术表演、硬气功为主的表演团体。他们多次代表濮阳市参加省内外民间绝活表演,其中眼皮担水、胸口碎大石、金刚铁板桥被评为河南省一级绝活。东北庄、大韩村、娄昌湖等先后被河南省文化厅评为特色文化村。

(二)濮阳杂技平衡技巧更胜一筹。《濮阳杂技志》通过梳理发现,濮阳杂技侧重平衡技巧,平衡类杂技节目占所有节目三分之二以上,运用身体技巧表演的节目都与平衡有关。杂技重在技巧,赢在平衡,要求杂技艺人基本功扎实、艺技高超、心理素质特别过硬。濮阳杂技没有传男不传女禁忌,女艺人更胜一筹。男艺人一般表演走钢丝、晃梯、跳板、钻圈、力技等节目,女艺人一般表演车技、转碟、抖空竹、顶技、蹬技等节目。《濮阳杂技志》通过对濮阳杂技参加国内外杂技比赛获奖情况统计,发现获奖节目基本上都是与平衡类节目或与平衡技巧有关。其中,1988年以来濮阳杂技团体参加各类国际杂技比赛15次以上,获奖节目基本上都是狮子舞、攀登、扛杆、晃板、排椅等平衡节目。

(三)濮阳杂技集体高空节目增多。近年来,随着演出剧场条件的改善,特别是水秀国际大剧院投入使用后,濮阳杂技节目向大型节目、高空节目、综合节目、集体节目倾斜,如《生死轮》《高空钢丝》《浪桥飞人》等。表演场面宏大,技术含量更高,有些甚至是在水中或水上表演,如《肩上芭蕾》《单手倒立》《花样游泳》等,观赏性更强。其中,河南省杂技集团打造的《水秀》已推出6版,成为濮阳演出规模最大、水平最高、周期最长、影响最大的杂技品牌,彻底颠覆了濮阳杂技的演出形式和发展格局。濮阳杂技近年来在国际、国内杂技比赛中的获奖节目,如《蹦床技巧》《集体蹬人》等,大都是大型集体项目。

三、以史为鉴,总结濮阳杂技兴衰之道

市委书记宋殿宇在为《濮阳杂技志》作序时指出:“濮阳杂技由地摊杂耍发展为文化艺术,由一份营生成就为一项事业,濮阳杂技迈进艺术殿堂,逐渐走向世界杂坛中央,实现了脱胎换骨、华丽转身。伟大祖国是杂技传承发展的丰厚土壤,党的领导是杂技蝶变重塑的根本保证。” 正因为有了各级党委、政府在文艺政策、土地规划、发展资金、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的帮助支持,才有了杂技教育的深度变革、杂技节目的创新升级、杂技产业的融合发展,濮阳杂技才会沧桑巨变。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不断总结治理之道和发展兴衰规律,濮阳杂技才会枝繁叶茂、行稳致远。

(一)开办学校是濮阳杂技脱胎换骨的关键一步。千百年来,杂技教育都是父传子、师带徒。《濮阳杂技志》专设《传承教育与杂技训练》一节,记录旧时濮阳杂技传承教育以家族、地域为单元,靠家族传承、以师带徒延续艺脉。杂技行内有“教会徒弟,饿死师父”的说法,为师者总会留一手。师父为吃份子钱,学员学个三招两式就要演出,重技不重艺,杂技粗俗、惊险,徒弟成为师父赚钱的工具。传授方法靠口传心授,方法单一,缺乏系统训练,不学文化知识,以勤练苦学为主,打、骂、罚、吓成为主要督促方法。新中国成立后,杂技传承教育逐步正规,但仍保留父传子、师带徒、跟班学艺的传授形式。虽然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南乐县举办过短期杂技培训班,但规模小,教育不正规。

杂技学校的举办,是濮阳杂技发展的重要分水岭。濮阳建市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事业地位提高,全日制杂技学校开办条件日臻成熟。1991年12月,濮阳杂技艺术学校获河南省教育厅批复。1994年9月,学校招收首届学生。其中,杂技专业学生86人,学制6年。学校有正规招生制度,有杂技专业教师,有教育教学计划,有外出演出规划。除练习杂技基本功、磨合杂技节目外,还增设文化课、音乐课、舞蹈课、思政课,对于提高杂技演员综合素质、加快杂技艺术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濮阳杂技产业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学校虽三易其址,但规模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大,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杂技专业学校。至2017年,学校共培养杂技学生2000余名。这些学员还未毕业,就各有其主。除濮阳杂技团体留用外,还被北京、上海、广州、黑龙江、贵阳、杭州、福建、重庆等地杂技团招录,并成为骨干力量。杂技专业之外,还开设戏曲、舞蹈、声乐、器乐等专业,杂技专业在校生近千名。根据国家需要,学校推动杂技跨界融合,发展滑板、轮滑、小轮车项目,为国家输送后备人才,助力2020年东京奥运会。

(二)改革创新是濮阳杂技活力旺盛的动力之源。艺无止境,创新不止。《濮阳杂技志》其实也是一部艺人创业史、艺术创新史。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节目低俗、品位低下、发展低端的杂技团体,包括公办杂技团体,逐渐落伍被市场淘汰。一些懂经营、善管理、深谙杂技之道的杂技行家,坚持瞄准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在节目创新、道具包装、表演形式上下功夫,杂技演出风生水起,杂技规模越来越大。

增加技巧难度和审美标准。《濮阳杂技志》对濮阳早期杂技班社和杂技团体兴衰演变进行了总结。东北庄三大班社都有拿手节目和绝活,这是吸引观众、留住观众的主要秘诀。乔家班擅长重蹬、车技、马术,刘家班侧重杂耍、驯兽、高空表演,李家班以气功见长。濮阳、南乐两县杂技团辉煌时期,人人都有拿手节目。20世纪70年代,濮阳县杂技团《狮子舞》上演时,节目以雄狮走单绳、雄狮两节踩球过翘板等高难度技巧受到观众欢迎。濮阳市杂技团成立后,继续在《狮子舞》上创新,独创双狮双倒立踩球过翘板、三狮三节踩球过翘板等绝技,被誉为“天下第一狮”。以濮阳市杂技团王凤阁等4人表演的《双层晃板》为例,表演时,在扛晃板的底座演员脚下再加一晃板,形成上下两层晃、双重心局面,平衡难度增加,特别对底座演员要求更高。为增加观赏性,节目增加“千佛手”“单翅凌空”“小莲花”“站膝对口咬加晃圈”“二节后空翻三人摔板齐跳下接双晃板”等动作。历经一年多排练,《双层晃板》这朵杂技小花终于怒放,把这一古老的传统技目升华到至高的艺术境界。1986年该节目亮相后,多次获国际、国内杂技比赛大奖,成为濮阳市杂技团最负盛名的经典节目之一。河南省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清丰县梅庄梅留青,在濮阳建有全国较大的驯虎基地。他组建的马戏团节目多,常年在济南、长春等地驻场演出。濮阳一些大型杂技团体都有研发团队,新型节目或节目技巧不断推出。

杂技剧是濮阳杂技创新发展的新高度。在舞台、舞美、音乐包装衬托下,这些杂技剧有主题思想、有故事情节,改变了传统杂技单一技巧表演,成为濮阳杂技艺术发展的又一大突破。《濮阳杂技志》记载,20世纪五六十年代,濮阳杂技已有杂技情景剧的雏形。南乐县杂技团马术表演就有“关公劈刀”技目,节目融马术与武术于一体,加之脸谱与服装的衬托,具有一定的故事性。20世纪90年代,南乐县杂技团排演出《快乐的邮递员》《炊之情》《飞夺泸定桥》等。这些有一定故事情节的节目穿插在杂技演出中,数量少,影响小,有的艺术性还不高,存在生搬硬套、机械呆板现象。

2009年以来,濮阳市杂技团、濮阳市阳光残疾人杂技艺术团、豪艺杂技集团(后更名河南省杂技集团)、南乐县杂技团等相继推出杂技剧《神龙部落》、杂技童话剧《白雪公主》、杂技魔幻剧《追寻太阳》、杂技综艺秀《水秀》、大型杂技情景剧《卫河儿女》等。2008年,濮阳市杂技团主创的杂技剧《神龙部落》首开河南省杂技剧先河。该剧在郑州驻场演出一年多,后又到台湾交流演出60场,观众达20余万人次。

(三)产业引领是濮阳杂技蝶变重生的制胜一招。改革开放后的1980~1990年代,是濮阳杂技发展的一个高峰。进入21世纪,互联网空间扩大,群众娱乐方式增多,观赏水平提高,选择性更强,杂技团体的生存发展遇到挑战。濮阳和全国一样,也出现了一些公办杂技团体经营困难、民营杂技团体解散转行、杂技专业人才流失等窘况。杂技艺术雅俗共赏,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出路在哪里?濮阳杂技在产业变革、动能转换中找到了答案。经过十多年的艰辛探索,作为文化产业的龙头,濮阳杂技守正创新、大胆变革,走出了产业兴艺的成功之道。

《濮阳杂技志》记录了濮阳杂技产业变革的历史脚步。2005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支持下,濮阳市华晨杂技集团、豪艺杂技集团成立,濮阳杂技产业进入新阶段。两家企业先后入选国家重点文化出口企业。2009年,河南省委、省政府作出“旅游立省、建设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的决策部署,东北庄被列为全省重点打造的4个特色文化旅游村之一。2010年9月,《濮阳市区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规划》获省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工作联席会议批复。2011年,濮阳市出台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通过财政、税收、金融等优惠政策支持濮阳杂技文化事业发展。2013年,濮阳市出台杂技创新项目扶持计划,促进濮阳杂技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2015年,有着杂技工厂之称的濮阳杂技艺术学校新校区投入使用,濮阳县杂技文化产业园开工建设。2016年9月,河南省委、省政府印发《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方案》,明确濮阳建设杂技体验示范区、打造中华杂技文化名城。2016年10月,市委七次代表大会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资源优势,重点发展杂技文化,加快濮阳文化“走出去”步伐,打造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当年,濮阳市杂技团合并至濮阳杂技艺术学校,杂技资源进一步整合。河南省杂技集团启动海外上市。2017年9月,建业·东北庄杂技小镇一期工程大集古镇开业运营,东北庄野生动物园一期建成。2017年11月,濮阳城市文化会客厅在国际杂技文化产业园正式揭牌。濮阳国际杂技产业园、东北庄杂技文化产业园成为濮阳新的旅游目的地,实现了文旅融合、竞相发展的格局。濮阳杂技教育、杂技演出、杂技包装、杂技旅游、杂技遗产保护的全要素产业链条初步形成,一个资源禀赋优越、比较优势明显、发展态势良好的朝阳产业初展峥嵘。

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濮阳市先后有各类杂技团体200余个,从业人员2万余人。至2017年,濮阳市有杂技团50余个,从业人员2万余人,国内演出1.9万场,年经营收入2亿余元;国外演出3000余场,年创汇1000余万美元,足迹遍及亚、非、欧、美、澳五大洲的80余个国家和地区。

四、建立图谱,凝练濮阳杂技精神之魂

古来方志半人物。杂技艺人是濮阳杂技艺术辉煌的创造者、发展变迁的见证者、历史文脉的传承者。《濮阳杂技志》坚持以人为本,记述杂技艺人的艺术成就和其不寻常的艺术人生,建立起濮阳杂技艺人的精神图谱。

(一)反映杂技艺人地位变化。新中国成立前,杂技艺人被贬为下九流,没有社会地位。濮阳县杨十八郎村唐兀氏后裔祖传元末明初遗书《述善集》中,就有禁止后人练习杂技的乡规民约。杂技艺人到外地演出,观众起哄甚至砖石相加、地痞无赖掠财欺人是常有的事,艺人敢怒不敢言。

1953年前后,濮阳市各县成规模的杂技团体普遍接受了改人、改戏、改制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渐发展成为新型杂技团体,杂技艺人成为国家的主人、艺术的主人。上刀山、大卸八块、吞剑、滚钉板、吃电灯泡等一些有损艺人身心健康、刺激观众感官的节目停演,取而代之的是健康明快、技巧高超、富有民族特色的节目。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1983年濮阳市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支持下,杂技演出环境和艺人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一些民营杂技团体开始建立,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濮阳县杂技团转隶为濮阳市杂技团后,成为全市演出条件最好的杂技团体。1989年,濮阳市杂技团在德国演出半年,收入37万美元。1990年,在市政府大力支持下,该团投资150余万元建设位于人民路上的濮阳市杂技厅,有了固定的训练、演出场所。1988年至2002年,濮阳市杂技团陆续建设4幢职工家属楼,解决了100余名职工住房问题。有的演员从团里走出来,在国外创立自己的文化演出公司。

杂技艺术的发展,为杂技艺人施展才华搭设了宽广舞台,也为团队和个人赢得了荣誉和地位。赵华被评为国家一级导演,先后获文化部德艺双馨艺术家、中国杂技家协会金菊奖终身成就奖等荣誉。许富花、张建生、张怀堂、刘军、马春江、李志勇、杨晓军、付继恩等被中国杂技家协会评为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许富花当选七届全国人大代表。付继恩当选河南省人大代表、中国杂技家协会副主席。

(二)凝练杂技艺人奋斗精神。历史需要铭记,精神需要传承。《濮阳杂技志》记录了一大批永攀杂技高峰、创造艺术奇迹的杂技故事。南乐县杂技团演员刘振奇表演的《高空叠椅》,椅子数量达到14把,赢得央视“出彩中国人”桂冠。濮阳市杂技团《大球扛杆》,在央视成功挑战不可能。清丰县郑氏兄弟飞车团在表演环球摩托车的基础上,增加环球飞汽车,险象环生,惊险刺激。河南省杂技集团环球飞车三次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濮阳杂技在为中国杂技艺术发展探索新路、积累经验的同时,还形成了不畏艰难、团结进取、顽强拼搏、勇于创新的杂技精神,成为激励、感召一代代杂技人扎根杂技、献身杂技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

(三)记录杂技艺人艺术人生。《濮阳杂技志》作为政府官书,第一次全方位关注、记录杂技人物,这也是杂技艺人社会地位得到提高的重要表现。该书设专章、分三节,收录为传承发展杂技艺术做出贡献的濮阳杂技艺人。其中,传记收录28位已故杂技人物,简介收录163位杂技人物,名表收录杂技系统副高级以上职称人员、中国杂技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杂技家协会会员、濮阳市杂技家协会会员等。此外,还运用讲故事、论文收录、采访札记、相关链接等方式,记录其不平凡的艺术人生。这些都构成了濮阳杂技艺术的基因图谱,濮阳杂技艺人也有了属于自己的户口簿、信息库,成为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濮阳杂技志》摸清了濮阳杂技的文脉和家底,昭示了濮阳杂技的特色和影响,为杂技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基础信息和基本依据,这对于普及杂技知识、传播杂技精神、光大杂技艺术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我们相信,新时代的濮阳杂技一定会书写更加出彩的历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