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南乐文庙 贾关峰 2020年11月10日

南乐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积淀出众多的历史文化古迹。南乐文庙颇负盛名,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是豫北地区发现年代最早、保存现状最好的明代建筑。2000年,南乐文庙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被命名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文庙即孔庙,俗称“黉学”。南乐文庙位于城关镇南街村内,据清光绪《南乐县志》记载,南乐文庙东有文昌祠、史皇庙,西有儒学宫,北有射圃。文庙坐北朝南,位于南乐县城东南隅“一篑山”旁。

明洪武三年(1370年),文庙由南乐县主簿叶伯瑾始建,当时规模不大。永乐五年(1407年)知县吴文质、正统四年(1439年)典史周郁相继扩建,文庙初具规模。弘治、嘉靖、隆庆、万历年间都做过增修扩建,在戟门和棂星门间凿有泮池,增添了东西两庑,扩建“德配天地”“道贯古今”牌坊等。康熙十二年,又建名宦祠和乡贤祠,使之逐渐形成规模宏大的建筑群,东南两边至城墙脚下,西至大道,北至净土寺。光绪末年,这里还是一座相当完整的古建筑群。民国以后,圮毁日甚,至新中国成立初,仅存大成殿和崇圣祠,俗称“大殿”和“小殿”,现存面积419平方米。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文庙被当作国家粮库使用,并按粮库的特点要求进行了修建,因此,也改建和拆除了部分构件,使得二殿面貌发生了变化。

1980年,文庙建筑被南乐县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又被河南省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9月,县文化局聘请省古建所专家编制了维修加固方案。2007年4月、2012年8月分两次对大成殿进行了维修。2014年,南乐县多方筹措资金,本着修旧如旧、保持原貌、合理利用、不损坏文物的原则,对文庙进行了全面修葺,大成殿、崇圣祠焕然一新,雕塑孔子、孟子、子路等圣像17尊,翻刻匾牌楹联20余副(幅),筑“一篑为山”,栽植松柏桃杏,绿化面积达40%;请北京大学著名教授、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专家李伯谦先生题写了“南乐文庙博物馆”馆名;请4位解放军上将为文庙题写了楹联和匾额;改崇圣祠为尊经阁,定期举办国学讲堂,聘请专家学者讲授儒学经典;恢复了名宦祠、乡贤祠,介绍15位历代南乐知县、22位古代南乐名人的典型事迹。

2015年1月14日,濮阳市唯一一座保存下来的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古代文庙——南乐文庙正式开馆免费迎客。经过翻修,文庙重新焕发了生机。整个文庙古朴壮观,景色宜人,成为人们缅怀历史文化的重要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