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加压奋进 精准施策 合力攻坚 ——我市开展2020 —2021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系列报道之三 2020年12月03日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为打赢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改善城市环境与品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决策部署,坚持“突出重点、精准施策、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创新机制、多措并举”的工作原则,积极推动城市建成区重污染企业、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工作。

制订方案,有序推动。成立了搬迁改造专项工作组,统筹推进搬迁改造工作;多次召开专题会,制订了《濮阳市推进建成区重污染工业企业搬迁改造的实施方案》《濮阳市城镇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工作方案,明确了主要任务、时间节点、推进措施、工作要求等,确保平稳有序推动建成区重污染企业、人口密集区危化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工作。

制订台账,责任推进。根据搬迁改造企业具体情况,进行逐一分析,分别制订建成区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台账、城镇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进度台账,明确时间节点,细化推进措施,责任落实到人,每月进行工作调度,定期组织召开专项工作推进会,加快推进搬迁改造工作。

加强督导,重在实效。加大督导力度,采取听取汇报、实地查看、工作提醒、挂牌督办等多种方式进行督导。多次赴相关县区对未完成搬迁改造的企业进行督导,要求属地政府挂牌督办,针对每个搬迁改造企业具体情况,进行逐一分析,制订“一企一策”推进方案和工作计划进度表,加快搬迁改造进程,限期完成搬迁改造,确保按时完成搬迁改造任务。

强化服务,解决问题。对企业搬迁改造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帮助解决。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加快搬迁改造项目审批进程,最大限度降低搬迁改造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

截至目前,我市4家建成区重污染企业、11家人口密集区危化品生产企业已全部完成搬迁改造,提前完成了省定目标任务,有效降低了化工企业对城区的安全和环境风险,使产业布局进一步得到优化,企业绿色发展水平得到大幅提高,从而加快改善了我市环境空气质量。

本报记者 段利梅 通讯员 郑胜寒 王长青 文/图

濮阳县

进入秋冬季以来,濮阳县通过精准防治、科学防治、依法防治和长效防治,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截至12月1日,濮阳县PM10累计平均浓度88μg/m3,同比下降16.2%;PM2.5累计平均浓度57μg/m3,同比下降10.9%;优良天数220天,同比增加69天。

突出问题导向,实现精准防治。紧盯问题靶向,狠抓控尘、控煤、控车、控油、控烧、控排“六控”措施落实。严控散尘污染。严格落实工地“六个百分百”“八个百分百”要求、“三员”管理等制度,64家建筑工地实现在线监控。严控燃煤污染。取缔非法营销场所和网点,严查流动售煤和农户存放、燃烧散煤行为。不断巩固扩大双替代成果,提高天然气通气率和使用率。严控高污染排放车辆。加强对重型柴油货车尾气检测,对抽检不达标的车辆纳入“黑名单”。加强对非道路移动机械的管理,对不符合要求的非道路移动机械,严格实行双处罚。严控餐饮油烟污染。对县建成区529家餐饮油烟单位加大抽检力度,对未安装或不正常使用净化装置的责令停业整顿。规范流动商贩经营区域,对违规流动商贩进行清理。实现农村全面禁烧。组织排查农村房前屋后、公路沿线、林地周边等部位的秸秆、垃圾、荒草,及时清理处置,消除源头隐患。利用蓝天卫士加强监管,严查各类露天焚烧行为。安排部署寒衣节文明祭扫工作,减少祭祀污染。启动工业企业减排管控。污染管控期间,全县51家涉气排污大户全部实行驻厂监管,督促所有涉气工业企业严格落实预警应急减排措施。

突出技术支撑,实现科学防治。依托聚光科技公司专家团队和监测设备,开展颗粒物源解析、预警分析和日常调度,为秋冬防提供技术服务。同时,紧盯重污染天气应对,科学编制应急减排清单,将全县463家涉气企业全部纳入管控清单,将减排措施具体到生产线和生产环节。

突出日常监管,实现依法防治。贯彻落实环境污染防治有关法律法规,加大环境污染行为处罚力度。今年以来,全县责令建筑工地停工3起;查处违规非道路移动机械14辆,查扣违规渣土车41辆,处罚超标柴油车455辆;发现违规使用燃煤7户,查扣散煤球1000余块;查处违规餐饮单位80余家;对油气回收检测不合格的1座加油站进行了立案处罚。

突出机制建设,实现长效防治。进一步优化组织机构,理顺工作机制,梳理明确了控尘办、网格办、散烧办、禁烧办、规范油品质量办公室、移动源处置组等部门职责,定责、定岗、定人,形成了攻坚办指挥调度、多部门共同参与合力攻坚的良好局面,为打好秋冬防攻坚战提供有力组织保障。

本报记者 段利梅 通讯员 宗章良 文/图

范县

秋冬防以来,范县按照省市工作部署,以钉钉子精神,突出重点,攻坚克难,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取得阶段成效——10月1日至12月1日,PM2.5平均浓度 71μg/m3,控制在市定目标74μg/m3以内。

突出顶层设计,坚决扛起治污政治责任。范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从县直单位抽调10名优秀干部到县攻坚办工作,充实人员力量,统一指挥协调全县秋冬防工作。县委书记、县长、分管副县长定期调研督导,多次召开会议安排部署秋冬防工作,研究重污染天气应对措施。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三管三必须”及属地管理原则,压实了各乡镇和相关部门环境污染防治攻坚工作责任。制订下发《范县2020—2021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分领域将重点减排任务清单化、具体化、责任化。坚持日例会、周调度、月通报日常工作推进机制,案件办理红黄蓝“三色”交办督办问责推进机制和“1+N”办公室协作机制,以时保日、以日保周、以周保月,扎实推动各项治理措施落实。

突出重点治理,深入实施治污攻坚行动。一是实施控“尘”行动。严格落实施工工地整治标准,细化整治措施,实现扬尘污染精细化管控,开展专项检查20余次,下达整改通知书13份、停工整改通知书3份,处罚1起、罚金2万元,召开行政约谈会2次。二是实施治“气”行动。强化锅炉污染治理,完成中炜化工45蒸吨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持续开展柴油货车路检路查,检测重型车9281辆,处罚尾气不合格车辆21辆。县乡村三级联动,持续开展“散乱污”企业排查整治,未发现新增“散乱污”企业及反弹现象。三是实施禁“烟”行动。高标准建设城区餐饮油烟在线监控平台,安装大、中型餐饮油烟在线监控30家。不间断开展巡逻巡查,实现城区露天烧烤“清零”。持续加强焚烧秸秆、燃放烟花爆竹、燃烧散煤等监管,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实施管“车”行动。加大联合执法力度,有效管控重型车辆进城。严格落实《建筑垃圾清运许可证》核发制度,全程实行GPS定位监控。强化柴油货车污染治理,33家重点用车大户车辆门禁监控安装联网,登记核发439辆非道路移动机械号牌。

突出差异管控,科学精准应对重污染天气。完成2020年工业企业重污染管控清单编制,纳入管控清单企业274家。落实重点行业绩效分级差异化管控,12家企业通过了B级或先进性引领指标的认定,认定企业数在五县四区中排名第一。及时启动重污染天气预警,出动驻厂人员1392余人次,对52家驻厂企业治污设施运行及停限产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对在重污染天气橙色预警期间未落实管控要求的2家企业进行了拆除取缔或查封。 本报记者 段利梅 通讯员 孙占启 文/图

台前县

台前县高度重视惠企政策落实工作,严格贯彻落实市、县“两个行动”会议精神,精心谋划,周密部署,采取“企业服务日”“企业绩效分级”“放、管、服、效”“驻厂监管”等系列举措,积极营造“两个行动”工作浓厚氛围,扎实推进“两个行动”顺利开展,奋力推进新时代民营经济更高质量发展。

开展“企业服务日”,增加企业健康发展新底气。召开专题会议,谋划制订工作方案,每月组织相关人员下沉企业开展服务活动,走到一线为企业宣讲环保惠企政策,解读环保严峻形势,帮助企业排忧解难,努力做好企业服务指导员,促进企业达标排放、健康发展。截至目前,共开展活动11次,召开企业座谈会6次。

加强“企业绩效分级”,增添企业转型升级新动力。根据《河南省 2020 年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绩效分级实施办法(试行)》,积极指导企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截至目前,105家国家重点行业企业,共申报B级企业1家、申报C级企业52家、申报绩效引领性企业2家,最终评定为C级企业80家、D级企业7家。35家市定重点行业企业,其中申报A级企业1家、申报B级企业1家、申报绩效引领性企业6家,最终评定为B级企业1家、C级企业11家、绩效引领性企业4家、非绩效引领性企业19家。根据《河南省2020年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绩效分级实施办法(试行)》保障类企业划分范围,台前县共有6家企业申报保障类企业,其中申报保障民生企业1家、申报涉外贸订单企业5家,最终评定为保障民生企业1家、涉外贸订单企业4家。

加快企业环评审批改革,实现“放、管、服、效”新高度。以转作风、改质量、提效率为目标,积极推进环评审批“放、管、服、效”工作改革,不断精简审批事项,简化审批流程,压缩办理时限,努力为企业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环评服务。截至目前,高质量完成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61家。

建立民营企业诉求响应机制,增强企业绿色发展新力量。坚持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以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为抓手,严格监管与优化服务并重,在一般性环境影响事件中做到“首次不罚”,并率先在县域内建立民营企业诉求响应机制,长期派遣专业执法人员入驻企业,全天候24小时畅通环保服务电话,建立诉求分类、移交转办、结果反馈、效果评价全流程工作机制,努力做到有诉必接、有求必应、有难必帮、有问必答,持续助力企业绿色健康发展。截至目前,服务企业202家次,解决问题和困难116个,收到意见建议72条,赢得企业广泛赞誉。

本报记者 段利梅 通讯员 王书红 白祥国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