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儿化音
er韵母叫儿韵,它可以和韵母结合起来,使这个韵母发音时带有卷舌色彩,这就是儿化韵。它一般不表示什么具体的意义。
儿化韵是韵母的一种音变现象。韵母儿化以后读音发生变化,在发这个音节的同时韵母产生卷舌动作。虽然读音只是一个音节,但是在书写上一般要用两个汉字。例如,“花儿”中的“花”和“儿”结合成一个儿化音节。
二、普通话里的儿化音变现象及作用
语法上,区分词性。如顶(动词)、顶儿(名词),画(动词)、画儿(名词)。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语文上册《雪地里的小画家》课文中,“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画竹叶、画梅花、画枫叶、画月牙中的“画”均为动词;“几步就成一幅画”中的“画”为名词,朗读时发生音变现象“画儿”。如尖(形容词)、尖儿(名词)。“小草露出尖尖的脑袋”句中“尖”为形容词;俗语“针尖对麦芒”中,朗读时就需要发生音变现象“针尖儿”。
词汇上,区别词义。如眼(眼睛)、眼儿(小孔),头(脑袋)、头儿(负责人);一点(名词,指时间)、一点儿(量词,少量、少许);脸(身体的部位)、露露脸儿( 出风头)。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语文上册《一只窝囊的大老虎》课文中,“我多想在台上露露脸,尝尝大家看着我、给我鼓掌是什么味道”,朗读时发生音变现象“露露脸儿”。
修辞上,表示微小的形状或者带有喜爱、亲切等感情色彩。例如,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中《春节童谣》中,“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其中,表达喜爱、亲切的情感就会发生音变现象,“小孩儿、腊八儿” 。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坐井观天》中,“青蛙坐在井里。小鸟飞来,落在井沿上”,也发生音变现象“小鸟儿、井沿儿”。
三、生活中的儿化音
在日常生活中,根据人们的口语习惯一般也会发生音变现象。例如,对人的称呼及表示身体部位:大婶儿、哥们儿、小哥儿俩、耳垂儿、脖颈儿、鼻梁儿、肚脐儿;戏剧中的特定称谓:旦角儿、净角儿;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刀把儿、饭盒儿、痰盂儿、眼镜儿、花盆儿、杏仁儿等。
四、儿化音的练习方法
首先,常听多练,反复练习。良好的听力是学好普通话的基础,所以多听是初学者要注重的一个方面。看电视时应注意播音员的口形,可以边听边模仿。其次,打好拼音基础,多动口。最后,选择一些难易程度适中、符合年龄特点的绕口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