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今天的颜村铺大街上,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里没有高山没有大河,没有要塞没有雄关,固若金汤的红色堡垒何以拒敌于外,成为一方革命圣地?
2021年3月31日,细雨蒙蒙,在中共范县县委党史研究室二级主任科员张锋的引领下,我们来到了仰慕已久、充满传奇的颜村铺大街,听张锋和冀鲁豫革命纪念馆的同志一一解答大家心中的层层谜团。
今天我们熟知的河南省范县颜村铺乡,位于范县新区东北5公里处,北沿金堤河与山东搭界。全乡总面积47.61平方千米(2017年),辖42个行政村,31328人(2017年),4.86万亩耕地,是濮阳市一个典型的农业乡,素有范县“粮仓”之称。
然而,一段尘封的历史却让人大惑不解,颜村铺是革命老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冀鲁豫边区革命旧址坐落于乡驻地,红色旅游资源丰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邓小平、万里、段君毅、杨勇、曾思玉、宋任穷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此战斗和生活,刘少奇、彭德怀、林彪、聂荣臻、刘伯承、陈毅、杨得志、罗荣桓、马本斋等抗日战将曾在此驻足,甚至国民党抗战人物卫立煌、范筑先等也曾来此共商抗日大计。
1938年至1945年,颜村铺是当时中国共产党冀鲁豫边区党委、行署和第八军分区司令部等党政军领导驻地,被誉为冀鲁豫边区“小莫斯科”“小延安”。谜团丛生。张锋介绍道,抗战八年,我党我军在此策划指挥的大小战役300余次,歼灭日伪军上万人,牵制日军两个师团的作战兵力,可谓浴血奋战的八年。更令人称奇的是,自1939年到全中国彻底解放,此地就像钢打铁铸一般,一直牢牢掌控在我党我军旗下,日军汉奸顽匪和国民党都未敢越雷池半步。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武汉军区、济南军区司令员的曾思玉将军在《五师东进》一文中回忆道,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政策由“速战速决”改为“速和速决”“以战养战”,对国民党政府、军队实行政治诱降,集中力量对付我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和根据地。日寇抽出一半以上的主力,由前方调到后方,企图摧毁我抗日根据地。
为了巩固和扩大敌后抗日根据地,中共中央和毛主席致电八路军(后称第十八集团军)总部,决定由一一五师政委罗荣桓、代理师长陈光率领师直和三四三旅六八六团东进山东。东进部队于1939年3月2日抵达鲁西平原抗日根据地郓城地区。3月3日晚,六八六团即在郓城西北樊坝首战告捷,全歼伪军500余名,毙日伪军100余名,生擒日伪军团长以下官兵300余人,打击了敌人的气焰,鼓舞了抗日根据地的党政军民,群众以极大的热情慰问八路军子弟兵。
1939年5月11日,日寇以5000余人,对我鲁西区党委和一一五师师部及六八六团主力驻地陆房,进行九路围攻。我一一五师师部和六八六团主力英勇反击,激战终日,歼敌800余人,胜利突围后继续东进。这次战斗,使一一五师师部和六八六团在鲁西人民中威望大振,敌伪甚为惊慌,并且争取了郓城县国民党保安副司令祝璧城部1500余人和鄄城县保安队、汶上县县长及其武装参加我军。
留在鲁西抗日根据地的六八六团三营扩编为一团,师直两个连扩编为游击七支队,1939年于7月7日在鲁西组成一一五师独立旅,旅长杨勇,参谋长何德全,政治主任欧阳文。
1939年8月2日,汶上县出动日寇三十二师团炮兵一部及步兵长田大队共400余人,向梁山根据地进犯。一一五师一部在师首长指挥下,预伏于梁山前集庄地区,经过激战,歼敌大半,生俘日兵20余人,缴获三八野炮2门,九二步兵炮1门,轻重机枪20余挺。此后,广大群众奔走相告,“老八路在梁山活捉了日本鬼子”,看押鬼子的部队走到哪里,群众就拥过去看小鬼子。此次战斗,震惊了敌人,增强了我军坚持鲁西平原游击战争胜利的信心,扩大了共产党八路军的政治影响,广大群众踊跃参加我军。这一仗,对建立鲁西平原抗日根据地是一个奠基礼。
1939年10月初,曾思玉奉第十八集团军总部命令,带领抗大学生400余人,由太行山经鲁西到鲁东一一五师师部。路过鲁西时,杨勇同志把他带领的抗大学员留下100余人在鲁西工作,曾思玉也留了下来。
当年冬季,成立鲁西军区,军区司令员由杨勇同志兼任,政委由肖华同志兼任,参谋长何德全,政治部主任由曾思玉担任,杨勇同志把驻地选在了范县颜村铺。颜村铺地区我党的群众基础非常扎实,大革命时期,鲁西濮县、范县、观城县一带已经有了大批的农村基层组织,颜村铺就是一个连通冀鲁豫三省党组织的大型交通站。
张锋介绍道,抗战爆发后,我党就在颜村铺建立了秘密交通联络总站,交通员在总站领导下,及时向延安、太行山、泰山、沂蒙山等根据地的党组织之间传递文件、护送干部。1940年春,冀鲁豫行署成立后,总站更为交通局,下设四个科,即组训科、巡视科、传递科、总务科。此时,颜村铺已经成为冀鲁豫抗日革命根据地的指挥中心和党政军机关常驻地,更是大小战斗战役的策划地和补给中心,军装、弹药、军粮、医疗用品的生产制造中心。
站在今天的颜村铺大街上,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里没有高山没有大河,没有要塞没有雄关,固若金汤的红色堡垒何以拒敌于外,成为一方革命圣地?
著名微博达人、研究员、历史学者“大运河时空”撰文指出,如果有人对比今天和1955年的地图,会发现河南省东北部与山东省交界处的省界轮廓线有很大的不同。今天的地图上,河南省界线形成了一个很奇特的、锐利的“尖角”,好像一柄尖刀深入到山东省腹地,但是在1955年的地图上,这一带的省界线则是平滑的圆弧形状。而且在这一带附近,1955年的几个县城今天则成了镇,比如观城县、濮县。有的县在1955年的时候原属山东省,今天却属于河南省,比如濮县、范县。
对这一带行政区划变动的历史,很多人都知道,这种变化是因为山东省在1956年撤销了一批县,以及在1964年时出于治理黄河的需要等诸多原因造成的。但是有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观城县、濮县、范县这三个普普通通的县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地位、意义及影响。
这三个县在1941年的时候,就有了响亮的称号“钢铁濮范观,华北小延安”,其中“濮范观”三个字就代表这三个县。它们联系在一起,就组成了抗战初期的山东鲁西北根据地,以及后期的鲁西、冀鲁豫根据地核心区。颜村铺恰恰就在濮范观的中心点上,不得不佩服杨勇将军的神武英明,颜村铺最厉害之处就在于——在平原抗日根据地中,始终未被日军占领,成为我党领导人民抗击侵略者的钢铁堡垒,在敌后平原游击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为何这里能够有着如此辉煌的历史成就,是因为濮范观一带有着其他地方所不具备的优势:
一、地形。在这一带河流纵横,有京杭大运河、卫河,还有无数小型的河流,黄河自咸丰年间改道北流入渤海之后贯穿其间。1938年春,蒋介石为了抵御日军的进攻,在郑州花园口炸开了黄河大堤,黄河改道南下,直到1947年归故,其间9年时间内,濮范观境内的黄河故道一直是干涸的,沙滩起伏、尘土漫天、地形复杂恶劣。
二、地处几省交界处,旱涝灾害经常发生,战乱连绵,群众生活困苦,造成了这一地区民风强悍,豪侠仗义、崇尚勇武,富有反抗精神。
三、在清朝及民国时期,这一带地处鲁西边缘,与河南、河北两省接壤,是三省接合部,离周围济南、聊城、邯郸、安阳、济宁等城市较远,敌对势力力量相对薄弱。
四、党的发展及革命活动开展较早,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里就出现了党的活动,群众性革命斗争热情高涨,群众基础好。
正是有了这些条件,颜村铺成了冀鲁豫边区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边区的党委、行署、军区及报社、银行、医院、学校、兵工厂都长期设在这里。
不但如此,刘少奇、邓小平、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陈毅、罗荣桓、徐向前等领导人都在这里居住过,宋任穷、段君毅、杨得志、杨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在这里战斗、工作和生活。这也是这里被称为“华北小延安”的原因。
正是因为这样,颜村铺才有能力和条件为我国的民族解放事业培养、输出大批干部和军队人才,还为革命军队补充了大量兵源,并且作为党和军队的“后勤基地”积极做好支援工作。无论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时期都是这样,在中华民族灾难最深重的年代,颜村铺及周边群众为我国革命与人民解放事业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这一段历史应该被大家所铭记。
据曾思玉将军的回忆录显示,1942年3月,日寇推行第四次“治安强化运动”,9月推行第五次“治安强化运动”。9月27日,青纱帐基本结束的时候,日寇派遣军驻华北总司令岗村宁次亲自指挥第三十二师团、第三十五师团主力、一个骑兵旅团、一个骑兵联队,并纠集17个县的伪军共3万余人,出动坦克30余辆、汽车400余辆、飞机10余架,对我鲁西冀南豫北抗日根据地的濮、范、观中心地区进行秋季大扫荡,实行“铁壁合围”,企图一网打尽我冀鲁豫平原抗日根据地的党、政、军机关和部队。
日寇的如意算盘没能得逞,我党的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于1942年9月26日夜间就跳出了鬼子的合围圈。但曾思玉带领的教三旅七团、八团的两个第一连和两个班长训练队共四个连队,一直坚守在范县颜村铺,9月27日就在我们去郓城以北李楼执行任务时,被围在旧范县甘草堌堆。我部英勇顽强,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猛打猛冲,终于打开了缺口,突破了敌人的“铁壁合围”,带领成千上万的群众胜利突围。在突围战斗中击毙日寇第三十二师团九六部队100余人。
1943年10月,正值晚秋季节,日伪1万余人照老一套办法,对濮、范、观地区进行扫荡。我们早已做好了反扫荡的准备工作,采取敌进我进的办法,组成两三个连几百人的精干部队,一发现敌人扫荡,便分别跳入游击区、敌占区,袭击日伪据点,破路、破电话线,袭扰敌人。
1943年10月12日,曾思玉和段君毅政委带领分区机关特务连和七团一连在旧范县颜村铺以北吕堤村待机,拂晓后发现朝城敌伪出动。大约8时左右,敌人列成行军队形向颜村铺(分区司令部常驻的地方)方向开进。伪军在前面,日本鬼子在后面骑着洋马,拉着九二步兵炮运动。曾思玉用望远镜看到敌人的举动,命令部队隐蔽在抗日道沟大麻子棵里,不许乱动。等敌人通过后,他带领部队飞快向阳谷方向运动,黄昏后到达离阳谷城十余里的袁楼,封锁消息吃饭。深夜从阳谷城内送出情报,阳谷城内还有大队骑兵和汽车。他们不顾疲劳,从阳谷寿张之间通过公路进入张秋地区。拂晓后正通过公路时,遭到碉堡内和公路上运动的敌人的火力袭击。因我军部队动作快速,终于安全到达东平县岱庙昆山地区集结待命。他召集昆张支队队长吴忠、政委邵子言开会研究反扫荡的行动,决定会合后向泰月巴山区活动。10月20日,他们袭击了东平以北夏谢伪军据点,歼敌200余人。25日偷袭东平城。夜间,部队进入城内,立即展开政治攻势,书写标语,张贴宣传画,烧毁敌人的粮食仓库。扫荡我抗日根据地之敌,闻讯火速收兵,败兴而归。
治安军、伪军、汉奸狗仗人势,在1942年日寇大扫荡之后,即向我昆张地区蚕食,使这块抗日根据地变为敌占区。10月间,汪精卫第二方面军汉奸孙良诚占据了濮县城,爪牙伸向抗日根据地。由于根据地逐渐被敌人压缩,斗争更加激烈,环境更为艰苦。但他们没有被困难吓倒,抗日根据地的人民也没有向敌人屈服。遵照党中央和毛主席发出的“认清形势,勇敢地克服一切困难,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号召,1943年1月初,由七团、八团的第二连组织小部队从颜村铺出发进入昆张地区活动。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小部队只能夜间活动。
为适应形势的需要,他们把这支部队改编为昆张支队,全体人员穿便衣,深入敌后作长期打算。他们还选派当地党员干部,打入伪军和伪政权中,学会做隐蔽的合法的斗争。军事上主要打击死心塌地的汉奸卖国贼头子。基本上采取夜间行动,打破规律,声东击西,通过敌人封锁沟时用自己携带的活动竹梯子越过障碍,夜间行军后尾有专人打扫行军痕迹,或用数人穿倒鞋不规律走路等,以迷惑敌人。政治上,开展对伪政权人员和伪军家属的工作。捉到伪军官兵和伪政权人员,常常经教育后立即释放。有的伪军被我们捉放过三次。这样做,使他们争取到许多伪军和伪政权人员为我们通风报信,掩护我党政工作人员做合法的斗争,派进去拉出来,出现了不少两面政权(一方面应付日寇,另一方面为我们做事)。部队本身则加强军事、政治思想工作,发挥党员、团员的模范作用,注意巩固部队。深入敌后要依靠群众、相信群众,深入做群众工作。掌握党的政策,保障部队立稳脚跟,坚持敌后斗争,待时机成熟,准备一锅端,粉碎敌人对我抗日根据地的蚕食。
1943年6月,武装保卫麦收时,曾思玉带领鲁西军区八团和昆张支队对敌展开反蚕食斗争,一夜之间,把昆张地区伪军20余个据点全部拔掉。俘伪军1000余人。八团和分区特务连攻克张秋、徐集据点歼灭伪军200余人。10月上旬,八团在朝城以南歼灭伪军文大可1000余人,在半年多的时间里,粉碎了敌伪的蚕食政策,恢复和巩固了抗日根据地。
杨勇将军也在回忆录中,明确记载了他与颜村铺冀鲁豫指挥中心的激情岁月。记者站在杨勇将军的故居前,回眸往事,不禁热血沸腾。
1941年1 月, 驻军在颜村铺,担任三四三旅旅长兼鲁西军区司令员的杨勇,在潘溪渡伏击战中,采取“围点打援、设伏围歼”的战法,全歼日伪,缴获的一门日军九二式步兵炮,至今陈列在军事博物馆中。
1941年1月7日夜,杨勇指挥旅特务营奔赴侯集并对日军展开围攻,同时令第七团和第二分区一部隐蔽进入郓城和侯集之间潘溪渡附近预伏地区,打日军一个措手不及。8日凌晨,潘溪渡日军告急求援。面对难得的战机,杨勇决定采取“围点打援、设伏围歼”的战法。当日午前,郓城日军一个中队及伪军一部乘汽车4辆,带火炮一门,驰援潘溪渡。当增援的日军进入杨勇率部预伏地域时,预伏部队立即向预定目标发起攻击。战至8日黄昏,全歼日军一个中队150余人和伪军一个大队400余人,日军软原少佐被击毙,焚毁敌军汽车4辆,缴获九二式步兵炮一门,创鲁西平原全歼日军的光辉战例。到1941年2月6日,杨勇率部共歼日伪军700余人,胜利地挫败了日伪军扫荡企图,巩固了鲁西抗日根据地。
1941年4月,杨勇作为中共七大代表,赴延安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7月7日,根据八路军总部决定,鲁西军区与冀鲁豫军区合并组成新的冀鲁豫军区,杨得志任司令员,杨勇被任命为副司令员。
1944年春,杨勇回到冀鲁豫抗日根据地。5月11日,冀鲁豫军区与冀南军区领导机构合并为新的冀鲁豫军区,宋任穷任司令员,黄敬任政治委员,王宏坤、杨勇任副司令员。当日,杨勇参与指挥军区部队和地方武装主动出击,在昆(山)张(秋)地区发起攻势作战,一周之内收复戴庙、寿张集、徐桥等伪军据点50余处,歼伪军1200余人,摧毁日伪军寿张至郓城的封锁线,使中心区向东扩展50余公里。接着,杨勇又乘势以第七团及地方武装一部进攻清丰县城,伪军于13日弃城逃跑。在日伪军重占清丰县城后,29日,杨勇指挥冀鲁豫军区第八军分区和地方武装,乘日伪军政人员召开庆祝“光复”大会疏于戒备之际,突然攻入城内,再度收复清丰县城,将伪警备队1100余人和伪冀南道道尹及集中在清丰县城开会的全道13个县的伪县知事、日本顾问全部击毙或俘获。7月31日,杨勇又指挥第七军分区部队采取里应外合手段,智取莘县县城,歼伪军及伪组织人员700余人。
从1944年8月开始,杨勇参与指挥冀鲁豫军区部队向老黄河以南地区展开攻势作战。当围攻郓城,守城日伪军闭门坚守不出之时,部队旋即在东起梁山、西至鄄城50余公里地区内,展开军事、政治攻势,一周之内连克据点36处,歼伪军2900余人。此后,冀鲁豫军区部队又先后攻人砀山、肥城、枣强,收复寿张县城。所属第十军分区部队也在菏泽、考城、东明、曹县地区连克日伪军据点20余处。这次攻势作战,使鲁西南各小块抗日根据地连成了一片。
为响应毛泽东关于“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的号召,巩固与扩大卫河以东和开辟卫河以西地区,冀鲁豫军区于1945年4月下旬,决定发起以攻取日伪军之孤立据点南乐县城为中心的南乐战役。杨勇受命指挥这次战役。他根据守城日伪军情况,决心以第八军分区主力攻取南乐县城及扫清部分外围据点,以第三、七、九军分区部队各一部阻击大名、安阳出援之日伪军。
1945年4月24日夜,攻城部队在火力掩护下从西南和西北迅速攻入城内,旋即对守军实施分割包围,先打分散小股守军,后集中攻打大股守军,激战至26日中午,全歼守军。与此同时,阻援部队亦将日伪军外围据点全部拔除,并击退由安阳、大名等处出援日伪军。至27日,南乐战役胜利结束,共歼日伪军3400余人,俘伪军3000余人,解放被日伪军占领5年之久的南乐县城及其附近据点32处。这次战役,是冀鲁豫军区在局部反攻中首次集中4个军分区部队协同作战,为展开全面反攻积累了协同攻坚作战的经验。
冀鲁豫军区春季攻势的节节胜利,迫使日伪军不得不收缩兵力,加强城市及主要交通要道的守备。
1945年5月,杨勇参与指挥冀鲁豫军区部队发起夏季攻势作战。18日至24日,乘津浦铁路沿线日伪军守备薄弱之机,集中4个军分区部队分左中右三路,在鲁西地区发起东平战役,歼日伪军约2200人,解放沦陷7年之久的东平县城。7月20日,杨勇又指挥第一、四、七、八军分区部队,在鲁西地区发起阳谷战役,激战至26日,解放阳谷、堂邑两座县城,毙伪团长以下330余人,俘伪军3200余人。
1945年8月8日,苏联政府宣布对日作战,并指令苏军进入东北。9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10日,延安总部以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名义发布第1至第7号作战命令,命令各解放区抗日武装部队大举反攻。杨勇和司令员宋任穷、副政治委员苏振华率领中路军13个团星夜兼程,浩浩荡荡,向新乡、开封地区日伪军占领城市和交通要道挺进,连克延津、阳武、封丘3座县城。
抗战八年,两度驻扎颜村铺的杨勇率部对日作战,仗越打越好,越打越精,成为让日军闻风丧胆的八路军名将,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和解放立下汗马功劳。
张锋长期关注党的奋斗历程,尤其担任范县县委党史研究室二级主任科员以来,对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颜村铺作为冀鲁豫边区党政军的中心,发生的重大事件、重要战斗予以详细梳理。(下转第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