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式教学指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密集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种密集的学习环境中,能够接触并围绕各个学科领域学习知识,突破学科间的隔阂,将不同领域的内容和策略融入本学科中。
主题式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具有综合性、实用性、生活性的特点,可有效增加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主题式教学是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根本转变,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有效组织整个教学过程,科学实施。因为课时有限,主题式教学在道德和法治方面仍然没有占据一席之地。一是部分教师对主题式教学理解不充分,主题活动中过多地关注学生的“动”,使学生脱离了实际的课堂,导致主题式教学效果不佳,从而出现道德与法治之间的矛盾。二是在选择主题式教学内容时,过分强调主题性,忽视了课堂必须回归现实,使学生获取实际经验十分困难。三是坚持遵守课堂规则,缺乏创新能力,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主题式教学要结合实际生活,从生活中寻找主题式教学案例,培养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热情,围绕特定主题开展创造性教学,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主题式教学的灵活性,把教材中抽象困难的知识带入生活,把枯燥的知识变成有趣味的主题活动,拉近生活、社交与课堂知识的距离,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主题式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初中生对道德与法治的认识比较简单,以主题为基础,开展简单的课堂教学活动,符合初中生的认识。推动主题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运用,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首先应选择系统性教材中的材料,同时改进教学方法和原则,体现“主题”的意义;二是在活动过程中,突出教师的指导和启发,通过多种方式,解释抽象知识和关键难题,厘清相关内容的结构和逻辑关系,并为学生提供清晰的概念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