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赵世磊:孝老爱亲的榜样 2022年06月01日

孝为德之本,百善孝为先。台前县清水河乡柳园村90后赵世磊,每天仅休息三四个小时,悉心照料患病的爷爷、奶奶,践行孝老敬亲家风家训,用亲情护理和大爱至孝,创造了延续重病晚期爷爷218天生命的奇迹,诠释了催人泪下的新时代孝亲敬老情。

传承家风 孝老敬亲

忠孝传家远,诗书继世长。赵世磊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老爷爷是十里八乡有名的文化人,爷爷是老党员,从事教育工作一辈子。一个大家庭几代人培养出十几个教师、好几个名牌大学生,穷滩区飞出“金凤凰”,这在当地是交口称誉的事儿。

成长于书香家庭,赵世磊在听爷爷讲故事中长大,常常在去赶集、听戏、理发、看斗羊的路上,听爷爷讲小英雄的故事、二十四孝故事、家庭长辈的奋斗故事、孝亲敬老故事,耳濡目染,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爷爷常说的“做人要忠厚,子孙要孝顺”家风家训,深深烙在赵世磊的脑海里,成为赵世磊人生的座右铭。

中学毕业后,17岁的赵世磊参军入伍,两年义务兵生涯,磨练了意志,培养了军人的品格。由于表现优秀,获得不少荣誉。指导员找赵世磊谈话,让他申请转士官,继续留在部队。考虑到爷爷、奶奶年逾古稀,父亲出车祸腿部严重骨折拄起了双拐,母亲又动过大手术行动不便,赵世磊婉言谢绝了指导员的一番好意,毅然返乡务农,主动挑起照顾老人的重担。

悉心照料 延续生命

2017年,赵世磊的奶奶因病住院,赵世雷常年往返于濮阳—郑州—台前三地医院陪护奶奶看病,直到2019年奶奶病逝。

2018年,爷爷罹患脑萎缩和阿尔茨海默症,有时失忆找东西,凡事就要找孙子小磊,赵世磊总是耐心劝解、细心照料。

2021年夏,87岁高龄的爷爷大脑额叶出血,病情恶化,赵世磊日夜守候在爷爷病床边。8月7日,医院下达病危通知书,建议回家保守治疗。

每天早晨6点眯会眼,9点多醒来,赵世磊就开始伺候病床上的爷爷:每天早晨6点、中午12点、晚上6点、半夜12点用针管喂饭一次,下午喂一次蔬菜果汁,两个小时喂一次水;嘴干用棉签蘸点水、蘸点香油湿湿防干裂;大小便失禁,大便下不来,全部用手抠出来;老人时常处于发烧、半休克状态,尤其入睡打鼾时,一口气上不来就要赶紧打电话给村医;稍有缓和,就开始雾化、翻身、拍背、导尿、打药、抽痰、擦洗身子……一直到忙到第二天早晨6点。

“像这样有耐心地精细照料,没有褥疮,房间里没有任何异味,比专业人员都不差。病情这么严重,没想到撑了七八个月,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经常前来出诊的清水河乡卫生院副院长乔德聪感慨道。

从2021年8月7日到2022年3月13日,赵世磊连续7个多月在病榻前昼夜悉心照料,每天仅休息三四个小时,用人间亲情大爱创造了87岁高龄重病晚期的爷爷218天生命延续奇迹。

良好家风 浸润村风

迎着炎炎夏日,笔者走进赵世磊的爷爷家,屋内屋外摆设井井有条,床铺被褥整整齐齐。

“爷爷和我约定去赶庙会呢,怎么说走就走了呢?”睹物思人,赵世磊好像又回到爷爷身边。

“去年爷爷住院前,赵世磊自己手指骨折动过手术,由于忙着照料爷爷,一直腾不出时间,钢板拆除手术也一拖再拖,直到爷爷去世后,才到县新区医院动了手术。”村医岳爱华说。左邻右舍也你一言我一语,对赵世磊赞不绝口。

“照顾老人天经地义,再说谁没有老的时候。”赵世磊的爱人对丈夫的孝心很是理解,给予丈夫精神上莫大的支持。

赵世磊两个孩子在上幼儿园,由于他昼夜伺候爷爷,照顾孩子的重担全落在爱人身上,除了每天接送孩子上幼儿园,还要上班、干农活、料理家务等,却毫无怨言。

孝道在无言中传承。赵世磊的两个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平时有啥好吃的东西,总是先拿给老爷爷吃,“百善孝为先”的基因深深根植在两个幼小的孩子心里。

“世磊忠厚孝顺,不是偶然的。他这个大家庭是教育世家,乐善助人,村里受其影响,也有了这种优良传统和好民风。下一步,我们将通过讲家风家训、让二十四孝图墙体文化说话等方式,引导年轻人以赵世磊为榜样、为标杆,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发扬光大,让传统文化浸润村风民风,汇聚起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正能量。”柳园村党支部书记赵福印满怀信心地说。

通讯员 王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