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功能,即人体的血液从液体状态转变为固体状态的能力,凝血功能正常,是保证人体不发生出血性疾病的基础条件。凝血功能检查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检查项目,出血性疾病、血栓性疾病、抗凝药物使用等均离不开凝血功能检查,其可以帮助医生准确了解患者体内凝血状态是否正常。
1.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
测定在受检血浆中加入标准化凝血酶溶液后,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途径中凝血因子的含量与活性,同时作为检测抗凝治疗时的重要检查指标。
2.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INR是患者血浆的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对照血浆的凝血酶原时间之比值的ISl次方,通常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如华法林等的抗凝效果。
3.凝血酶原活动度(PTA)
反映肝脏凝血功能的一种指标,也可间接反映肝脏储备功能好坏,常用评价肝功能分级。
4.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反映内源性凝血因子是否存在缺陷,正常范围是31~43秒,是反映内源性凝血途径的筛选试验,可用于判断临床上肝素类用药的疗效。
5.纤维蛋白原(FIB)定量
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检测,纤维蛋白原增高见于血栓类疾病,反之见于出血性疾病。
6.凝血酶时间测定(TT)
主要反映患者血液中有无抗凝物质的存在。与正常对照比较,超过3秒以上为异常。
凝血功能检查可全面测出凝血各阶段障碍,对于保护患者生命健康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