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茎基腐病是一种土传病害,由多种病原菌引起。近几年,小麦茎基腐病已成为我市小麦生产面临的重要病害之一,主要发生在玉米小麦两熟轮作、秸秆还田较多的地块,发病严重的植株会产生枯死白穗,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因此,农户应根据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特点进行分析,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
一、田间表现
小麦苗期受到侵染后,植株地上部分发病症状并不明显,幼苗茎基部叶鞘和茎秆有褐色状斑,严重时会引起麦苗发黄或死亡。小麦拔节时期,发病较重的分蘖在两极分化中生长速度会明显慢于正常植株;小麦孕穗时,病株茎秆上已出现病斑,病株能正常抽穗、扬花、授粉、形成籽粒,但存在籽粒不育、败育现象,且结实率低;进入5月上旬末,发病严重的植株会产生枯死白穗,籽粒逐渐停止灌浆,有的籽粒瘪小甚至无籽,严重影响小麦产量。
二、发病规律
小麦茎基腐病是一种由多种病原菌引起的土传病害。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形式存在于土壤及病残体中,一般从根部和茎基部侵入,在田间主要靠整地、浇水施肥、中耕等农事活动传播,远距离主要通过种子传播。一般情况下,病菌在病残体上可存活两年以上。
三、发病条件
小麦茎基腐病喜较高的湿度。一般黏土地、地势低洼地、排水不良地发病严重,播种早、播量大、群体大、拔节期小分蘖消亡慢、田间通风透光不良、氮肥过多、钾肥不足、锌等微量元素不足的麦田发病重;秋季及冬春季较温暖,降雨量多或浇水量大的麦田发病重;管理粗放、病虫害严重的麦田发病重;连年病秸秆直接还田的麦田发病重。
四、发病症状
1.播种出苗期
一般情况下,发病植株在播种出苗期易出现烂种现象。
2.苗期
发病植株苗期叶鞘和茎秆变褐色,严重时根部变褐腐烂,导致麦苗发黄或死亡。
3.拔节至成熟期
发病植株一般在基部1至2节或1至3节(甚至更多)变为褐色或咖啡色。潮湿条件下,茎秆特别是茎基部多出现红色或白色霉层,严重时整株枯死,麦穗出现枯白、无籽粒或籽粒秕瘦等现象。
五、防治措施
1.农业措施
以培育壮苗为中心,如精细整地、适期适量播种、科学施肥、适时浇水、轮作倒茬等。
2.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茎基腐病最经济有效的办法。
3.种子拌种或包衣
播种前要杜绝白籽下地。可用多菌灵、戊唑醇等对种子进行拌种,或进行种子包衣。
4.药剂土壤处理
针对发病严重的地块,可结合翻耕整地用低毒广谱杀菌剂,如多菌灵、代森锰锌、甲基硫菌灵、高锰酸钾等药剂处理土壤,以消灭土壤中的病菌。
5.及时喷药防治
在麦苗返青起身期,应结合防治纹枯病、蚜虫、红蜘蛛等病虫害进行喷药防治。杀菌剂可用井冈霉素或戊唑醇或烯唑醇与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按需求配比进行喷施,药液要喷在小麦茎基部,连喷两次,间隔期为7至10天。抽穗扬花期,应结合防治赤高病、白粉病、蚜虫等病虫害喷药补治。在春季第一次喷药时,可补充适量的锌肥,以助于降低或减缓茎基腐病的发生;第二次喷药时,应补充适量的硼肥;第三次喷药时,应补充磷酸二氢钾或以钾元素为主的叶面肥。另外,在实际操作中,水要足量,药要适量,药、肥都要进行二次稀释,现混现喷。喷药时要保持均匀,做到不重喷、不漏喷。药要轮换使用。
6.清理病残体
在夏收或秋收时,可将小麦秸秆或玉米秸秆清出病田,集中进行销毁,避免直接还田,以减少土壤中的病菌数量。
市农林科学院小麦所 谢文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