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链接”的编排是统编教材的一大特点,是帮助学生把握课文情感、迁移阅读方法、拓宽阅读视野的助学支架。但有些“阅读链接”教材里并没有明确阅读要求,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容易存在漏洞。如何用好这些“阅读链接”,巧妙施教,从而实现“阅读链接”的教学价值呢?
一、找准呈现时机,加深文本理解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选择“阅读链接”的呈现时机,需要教师紧扣单元语文要素研读课文和“阅读链接”,找出二者的最佳融合点。如学习《蟋蟀的住宅》一课,提炼出法布尔的写作方法即“观察认真细致,语言准确生动”,随后出示“阅读链接”《燕子窝》,这篇观察日记生动地描写出燕子筑巢孵蛋的过程,同样体现出作者的细心,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并学以致用。
二、运用多种方法,升华文本情感
比如在《鸟的天堂》一课中,“阅读链接”是巴金的《筑渝道上》的片段,在引导学生赏析大榕树的茂盛、众鸟升腾的场面时,引导学生朗读“我爱一切从土里来的东西”“生命,无处不是生命”等关键语句,让学生深刻体会巴金先生对大榕树的赞美,对生命的赞叹,最终使情感得到升华。
三、引导学生质疑,激发阅读兴趣
对于选自经典名篇的课文,我们可以借助“阅读链接”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例如《祖父的园子》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在萧红笔下祖父的园子是个充满自由和温暖的地方,这里有她童年的幸福回忆。“阅读链接”中的内容也出自《呼兰河传》,字里行间却凸显了物是人非,笼罩着悲伤、凄凉的氛围。读到这里,学生自然会对文本内容产生质疑,也迫切想了解萧红的人生遭际,进而捧起整本书进行阅读。
“阅读链接”的内容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单元的有机组成部分,引导学生阅读时,要放在单元的大背景下进行审视和整合,实现文本和链接的有效融合。领会意图,找准时机,巧妙施教,力争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