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发展文旅:让“圣贤故里”人初步尝到了甜头
走进公西集村,浓浓的儒家文化氛围扑面而来。徜徉在德孝广场、二贤祠、孔子学院,以及这里的每一条街道,都能感受到儒家文化无处不在、扣人心弦的魅力。
事实上,自2019年“圣贤故里”打造完毕后,公西集村以耳目一新的儒家文化特色,圈了不少“粉儿”,被网友誉为“濮阳五彩黄河第一村”。公西集村成为文旅融合的一个亮点,2019年被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评为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2020年获评国家AA级旅游景区,同年又被河南省儒学文化促进会评为全省儒学文化研修基地,2022年成功入选河南省首批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创建单位。
王善波介绍,2019年公西集村初步完成文旅打造后,前往游玩的人很多,当年大约接待了10万人次的游客。公西集村还借势打出黄河鲤鱼的招牌,濮阳2019、2020两届“渠村黄河鱼汤节”均在公西集村举办。同时,文旅产业的开发,让村中的小商店、特色农家产品增加了销售额,特别是黄河鲤鱼、小磨香油,让更多的外来旅客感受到了农村特色,也让部分村民经营者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更为重要的是,文旅让公西集村声名远播,包括《河南日报》《濮阳日报》等在内的国内多家媒体纷纷采访报道,极大提升了公西集村的知名度。
70岁的村民陈军民告诉记者,该村发展文旅产业后,变化是显而易见的:路通了,水泥路通到了家家户户门前;路灯亮了,晚上出门再也不会黑灯瞎火了;时不时有人来村里参观,变得热闹一些了;村里变得干净整洁,也更有文化气息了。
文旅产业为公西集村带来的变化,除了名气和村容村貌等外在性的东西,更有对村民内在的影响。王善波说,村民在外与人交谈,言必称自己是公西华故里人,语气中充满了自豪与光荣。同时,儒家文化强化了约束力。以前,有些村民喜欢吵架、骂街,个别村民对老人不孝。现在通过文旅宣传,大家都知道这里是孝贤故里,必须有良好的行为规范和高尚的精神风貌,村里再没有发生一起违法违纪案件,乡村治理水平明显提升。
遭遇尴尬:特色文旅村竟叫好不叫座
公西集村的热闹景象,就像黄河里的一朵浪花,打了个卷儿很快就消失了。在公西集村四处转悠,空荡冷清之状令记者大感意外。“刚开始人来得比较多,但到村里后,发现没啥看头,慢慢地就很少有人来了。”几名在村头择菜的妇女,三言两语道出了原委。
陈军民说,前几年村里开会说要建设旅游村,大家都很期待。眼看着菜棚建了、机井打了、路修通了、墙粉刷了、环境好了,村里确实比以前好看了,但热闹一阵子后,人就慢慢少了。在陈军民看来,旅游一般要有玩的、有看的、有吃的、有住的,目前村里可看、可玩的项目并不多,民宿、饭店更是没有,所以很难留住人。现在,陈军民的儿子与大部分村民一样,一年时间基本上在外务工,收入比在家强很多。
游客多的时候,村民为什么没有发展饭店和民宿呢?陈军民和孙丰军说,村民的家底并不厚实,见不到利益,根本不敢投资。
记者通过走访调研发现,尽管公西集村发生了较大改变,与周边村庄相比很有特色,但实事求是地讲,文旅特色并没有变成实实在在的收入。对此,王善波也不否认。他介绍,目前村集体的收入,主要靠食品厂。2018年,在驻村干部的帮助下,公西集村引进了一家生产速冻食品的企业。食品厂效益较好,2021年上缴村集体30万元,2022年为40万元,今年的目标是50万元。此外,公西集村还发展玫瑰种植,一年净收益在1万元左右。至于文旅产业,前些年黄河湿地公园刚建时,游人比较多,还有一些收入。但后来因不符合有关政策被叫停,设施拆除后,就吸引不来游人了。所以目前看,文旅产业的确还没有实现“变现”。
谈及未能“变现”的原因,王善波说,主要是村里各项设施跟不上。孔子学堂比较小,外来研学团体想模仿孔子讲学,但学生坐不下;景点比较少,配套可看、可玩的东西还不够多。同时,新冠肺炎疫情也影响了村里的旅游业。2019年村子正火的时候,好几个研学公司来村里对接,村里为此还成立了旅游公司,但随之而来的疫情,重创了村里的旅游业。三年疫情期间,村里各项设施没有得到有效提升,导致疫情过后,村里游客也不多。此外,缺乏持续的投资,导致村里文旅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现任驻村第一书记段延兵介绍,目前公西集村文旅产业发展有三个方面的桎梏。一是文旅纵深不够,对二贤文化的推广挖掘还有许多不足,缺少有深度的文化塑造,文化旅游没有形成一套有机整体。二是品牌不响,缺乏功能性定位,缺少一个切入口带动村庄的融合性发展。三是收益甚微,时间一长,村民便失去了兴趣和热情。
如果说王善波和段延兵是站在村内看村子的话,那么文旅业内专家的意见,相对更加全面和深刻,也更具权威性和指导性。郑州旅游职业学院客座教授、龙都国际酒店总经理黄鹏岳说,目前看,公西集村的文旅产业刚刚起步,仅搭个架子,缺乏吃、住、游、购等体验性内容,是造成旅游体验不佳、难以吸引游客的主要原因。濮阳县农文旅发展顾问,濮阳县濮上夜画文旅发展有限公司策划、咨询顾问桂千红,曾数次前往公西集村走访调研。在他看来,目前公西集村的文旅产业用一个字来说就是“空”。桂千红认为,导致“空”的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缺少投资主体,文旅项目是需要不断升级和持续更新的项目,但公西集村目前缺乏投资主体;二是缺乏运营主体,缺乏专业运营团队,就像一桌好菜缺乏厨师、一个好舞台缺乏演员;三是缺乏市场主体,市场定位不明晰,公西集村的市场到底在哪里,目前并不明朗。
路在何方:众专家纷纷支着儿
费了大力气进行打造,与预期效果却有一定差距。公西集村走文旅兴村的路子,是走错了吗?在记者走访调研时,几乎所有被采访者都认为,公西集村有祖先留下的儒家文化,又有母亲河加持,发展文旅产业,这个方向肯定是对的,难的是如何打造。
公西集村文旅之路该怎么走?王善波说,下一步主要朝三个方向努力。第一是扩建孔子学堂,与研学机构合作,大力发展研学旅游;第二是发展民宿业,让客人来了有地方住;第三是在发展文旅产业的同时,进一步扩大玫瑰种植园和食品厂原料野菜的种植面积,以观光农业带动文旅产业。“最终要让村民挣到钱。”王善波说,文旅规划实施起来确实比较难,但作为村干部,就该想方设法让村民致富,不能等不能靠,有政策更好,没有政策也得发展。当被问及发展资金,王善波有些为难:“还得依靠上面一些项目政策扶持。”在接受采访时,多名村民表示,“下一步,还得政府出面管这个事儿”。
公西集村食品厂负责人杨洪勇,几年来一直扎根公西集村,对村情比较了解。他说,公西集村主打“圣贤故里、黄河人家”,方向没错,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总体来看,村庄的文旅产业目前还处于萌芽阶段,没有形成特色。文旅产业是一项长久事业,需要大量的投资,需要政府部门持续推动。同时,要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儿,引进专业文旅公司,聘请专家过来,量身进行专业打造。
段延兵认为,公西集村的文旅产业发展,一是必须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力度;二是加强策划,形成品牌,不能好高骛远,要贴近现实;三是做长远规划,着眼未来,打造村民积极参与的有机整体。
县、乡两级有关部门一直在探索公西集村文旅产业发展之路。渠村乡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渠村乡将一如既往,多为村里争取一些产业发展项目,助力公西集村文旅产业发展。比如,将该乡黄河滩区搬迁群众养老项目“福养居”设在公西集村。
濮阳县文广旅体局局长靳慧聪介绍,下一步,在扶持公西集村文旅产业发展上,县文广旅体局将从四个方面发力:一是依托孔子学堂和二贤祠,整修环境,丰富内容,强化服务,打造传统文化研学基地;二是依托坑塘和民宿,完善垂钓设施,提升民宿接待水平,打造黄河之畔垂钓休闲基地;三是发掘传统民间工艺,增强土布纺织、石磨杂粮、小磨香油等传统工艺的观赏性,凸显产品的生态特色,打造民俗产业基地;四是与黄河大闸、引黄入冀补淀渠首、法治广场形成互动,互为客源地和吸引物,打造黄河生态工程休闲观光基地。
文旅专家也为公西集村给出了建议。黄鹏岳说,公西集村要想发展得更好,最好的办法就是引入第三方旅游运营公司,通过与村集体、村民合作等模式,用专业手段进行运营。同时,村庄要打造一些沉浸式体验内容,尤其要在吃、住、玩方面狠下一番功夫。
桂千红说,经过数次全方位调研,濮上夜画文旅发展有限公司对公西集村文旅产业发展比较感兴趣,也比较有信心。面对疫情过后人们消费属性的改变,公司将大力做好城市大休闲、乡村微度假两篇大文章。桂千红更愿意将公西集村定位为渠村乡旅游的一个点,称为“黄河大观”。按濮上夜画文旅发展有限公司的设想,渠村乡作为一个景区,“黄河大观”作为一个景观,公西集村作为一个景点,景区是面、景观是线、景点是点,点线面结合,通过品牌引导(“黄河大观”)、文化引领(黄河文化、儒家文化、鱼汤文化)、产品引流(渠村大闸、公西集美丽乡村、黄河、鱼汤等)、模式引路(村集体、村民、乡贤、运营团队、上级政府联合),最终达到引爆市场的效果。
持之以恒:公西集文旅之花定会精彩绽放
离开公西集村时,已是夕阳西下。广袤原野满目金辉,浩荡黄河波光粼粼,与古色古香的村庄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美丽动人的画卷。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公西集村发展文旅产业,可谓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兼具。只要沿着正确的方向,坚持科学的思路,持之以恒地进行建设和打造,文旅之花一定会精彩绽放,公西集的明天一定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