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谒铁道游击队纪念园,是我多年的夙愿。因为先后受电影和电视连续剧《铁道游击队》的影响,对抗日战争时期活跃在山东南部地区来无影去无踪的飞虎队(铁道游击队别称),达到顶礼膜拜的地步。前几年,曾匆匆路过微山湖景区,只可惜没时间去拜谒铁道游击队纪念园,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秋日的一个下午,与单位同事乘船到了微山湖中的微山岛,然后坐游览车赶往铁道游击队纪念园。车刚停下,抬眼就看见“铁道游击队纪念园”8个金色大字。我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快步走到大门前,整理衣衫,笔直站立,照相留念。进入大门,远远看到两组气势恢宏的铁道游击队群雕。走近细看,东边是《铁道雄风》,展现37位栩栩如生的铁道英豪在飞驰的火车上战斗的画面;西边是《微湖曙光》,展现36位人物形象,反映湖区军民胜利归来恬淡安详的和谐气氛。正北方不远处是由帆船、战士所组成的铁道游击队纪念碑,碑名由王震同志题写。
正在注目沉思时,讲解员催促我们有序进入铁道游击队纪念馆。纪念馆分“湖畔星火指引革命航程、微湖洪波奏响抗日赞歌、湖上交通去往延安之路、鱼水情深军民亲如一家、破敌荡寇迎接胜利曙光”等6个部分。特别是在“日军暴行惨绝人寰”的小单元中,我们近距离了解了日寇在鲁南地区犯下的弥天大罪:1938年3月28日,日寇把姓朱、姓杨的两名群众的头颅砍下来作为祭品,制造骇人听闻的“猪(朱)羊(杨)”大祭;1939年9月19日,日寇血洗南阳镇,杀害34名群众,奸污110多名妇女,烧毁房屋5567间;1940年8月26日,灭绝人性的日寇对两名群众“点天灯”……看着墙上的图片和文字,听着讲解员激愤的介绍,切身感受到日寇的罪恶真是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毒难尽。我们个个义愤填膺,人人咬牙切齿,恨不得剥日寇皮,食日寇肉,啖日寇血,敲日寇骨,吸日寇髓,方能解心头之恨。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压迫;哪里有侵略,哪里就有反侵略。日寇的惨无人道吓不倒英勇的中国人民,“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全国各地陆续开展声势浩大、风起云涌的抗日斗争,赤县神州出现无数支令日寇闻风丧胆的抗日武装力量,铁道游击队就是其中一支。“铁道游击队萌芽于1938年10月,成立于1940年2月,是一支以微山湖为依托,活跃在鲁南地区的抗日武装。”讲解员边走边解说,“铁道游击队队员最多时300多人。他们截军列、打洋行、扒火车、炸桥梁,英勇抗击敌人,有力地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使鲁南抗日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拓展。他们开辟了华中、山东赴延安的通道,安全护送刘少奇、陈毅、罗荣桓等千余名指战员抵达延安,创造了可歌可泣的革命功绩。”
正义事业必将迎来伟大胜利,艰苦斗争终会出现辉煌时刻。1945年8月15日本宣布投降后,时年23岁的铁道游击队政委郑惕接受临城日军投降。1000多名日军携带8挺重机枪、130多挺轻机枪和两门山炮等武器,向一支不足百人的抗日武装投降,这在军事受降史上极为罕见。从此,鲁南地区乃至全国人民免遭日寇铁蹄蹂躏,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以日寇的失败而告终。
“为使铁道游击队的英勇事迹家喻户晓,1954年,河南卫辉籍作家刘知侠创作出版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后改编成电影、电视剧。作品中的大队长刘洪的原型就是由铁道游击队两任大队长洪振海和刘金山的姓组合而成。副大队长王强的原型则是铁道游击队的副大队长王志胜……”讲解员最后的补充讲解,又给我们增添了新的知识。
其实我们不管拜谒、瞻仰任何革命圣地,目的是警醒大家不忘过去,勿忘国耻,时时尽一己之力,在不同岗位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防止列强侵略中国的屈辱历史重现。
从铁道游击队纪念园出来,我们原路返回,泛舟湖上,水天一色,秋风习习,不知从哪里传来影视作品《铁道游击队》的主题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歌声响彻天际。
夕阳西下,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这片红色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