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市子路小学 晁丽超 2024年03月19日

目前,信息技术已走进小学语文课堂,它让小学语文有了新的活力,课堂教学的有趣性和直观性有了坚实的技术保障。总之,信息技术不仅是教师教学的主要工具,也是人们用来获取知识、传授知识、运用知识的重要媒介。

信息技术增强识字能力

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阶段学生要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汉字文化博大精深,有很多形近字、多音字等,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比较差,无意注意占重要地位,一年级学生很难快速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让课堂更有趣味,直观性更强,避免了传统教学的索然无味。

多媒体课件,激发识字兴趣。多媒体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让语文教学趣味十足。绚丽的色彩,动感的画面,悦耳的音乐,在学生的认知和识字教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他们能愉快地探索知识的奥秘。例如:在教学《池上》一课时,首先,教师在屏幕上展示动态画面:一群可爱的娃娃撑着小艇,在盛开的白莲花里穿行,有趣的动画立刻拉近了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接着,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童声朗诵,使学生注意到课文中的部分生字,如“踪”“迹”等,学生会主动跟着朗读,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还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体验到识字的乐趣。

多媒体课件,拓宽学生识字空间。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设计各类有趣的识字比赛,拓宽识字视野。例如:结合形声字的特征,设置形近字闯关赛。教师在教“青”字时,指导学生结合屏幕上显示的晴空万里的画面,让学生想一想,晴天的“晴”字在“青”的基础上加什么偏旁,学生很快回答“加‘日’字旁”,教师在“青”上用鼠标一点,一个活灵活现的“日”字旁就飞了过来,“青”字和“日”字组成了“晴”字。教师继续拓展认识“蜻、情、清、睛”几个字,学生对识字越来越感兴趣。形声字的特点就这样一点一点被学生认识和掌握,识字视野也徐徐展开。

信息技术丰富课堂教学

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使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地再现知识原型,把间接的知识转化为直接的知识,从而加深理解。例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教师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文章内容,首先引导学生观看彩色纪录片《美丽的桂林》,学生知道了广西桂林是一个美丽的地方,令人心驰神往。接着,教师让学生闭目聆听配乐课文朗读录音,使学生仿佛走进了桂林山水,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后,教师让学生从课题入手,抓住“山水”两字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写的内容,由此来把握学生思路,引导其学习。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不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学得非常轻松。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语文教学中,有些内容比较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和把握。教师可以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触摸课文内涵。如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时,由于文章篇幅较长,再加上作者写作的年代比较久远,学生很难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在讲解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在课堂中播放少年周恩来片段,缩短学生的历史距离。

信息技术培养写作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既能演示静态图像,又能模拟动态过程,将枯燥的材料、题目具体化、形象化,使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时空限制,展示课堂内不易看到的事物,有效地激发学生上作文课的兴趣。《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作文教学应重点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显示屏,用不同的文体、颜色显示指导学生评改,提升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总之,信息技术开启了语文教学的新征程,语文教师如果能深耕教育,不断探索,扬利去弊,将信息技术和小学语文教学有效融合,信息技术就能在语文教育的广阔天地中生根发芽,绽放出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