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我庆幸,我是濮报的一名员工 孙绪斗 2024年05月07日

提到与《濮阳日报》的情缘,我总感到这既是偶然的巧合,也是命中注定的安排。这份偶然,源自我在大学志愿填报时的稀里糊涂;而命中注定的,则来自我对濮阳这座城市缺少一份都市报的深切期望。

在南乐一中读书时,我们总会在晚7时准时收看新闻联播,每当看到那些肩扛摄像机、手持话筒出现在电视屏幕上的记者,我对他们的职业感到无比羡慕和憧憬。那时,我常常幻想自己能在新闻现场穿梭,手持录音笔,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大学填报志愿时,我不知怎么稀里糊涂地拿到了一张提前批的报名表,真是欣喜如狂。在填报普通本科院校时,我无意中看到了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新闻学方向这个专业,心想:毕业了当一名体育新闻记者也是相当不错的,于是不假思索地填了上去。没想到,我竟然被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新闻学专业录取了。

大学四年,我沉浸在新闻学的海洋中,学习采访技巧,研读传播理论。每一次模拟报道,我都全情投入,仿佛真的站在了新闻现场。当时,我也很荣幸地成为《郑州日报》驻郑大体院校园记者站的一名校园记者。当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郑州日报》的那一刻,那种激动真是无以言表。当时的郑州,不仅是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都市报如日中天的时期。《大河报》《河南商报》《东方今报》《郑州晚报》等都市类报纸不仅及时报道本地的新闻事件,也时刻关注国内外大事,为大家提供了丰富的新闻信息。这些报纸的存在,不仅丰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提高了社会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那时的人们,每天不读上一两份报纸,总感觉缺少了什么,尤其是坐上公交车,第一件事便是买一份都市报细细品读。总之,在那个都市报兴盛的年代,郑州的媒体环境为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2006年,我到濮阳日报社实习。当时《濮阳日报》开设有《濮阳日报·龙乡晨刊》专刊,濮阳本地的民生新闻都在这个专刊版面编发。虽然自己的名字仅仅以实习生的身份见诸报端,但我感觉非常骄傲和自豪。我心里始终有一个疑惑:其他地市都有自己的都市报,为何唯独我们濮阳没有,而只是开设了一份跟随日报发行的晨刊。如果我毕业时,濮阳也创办有一份都市报,我能来老家媒体上班,那该是一份多么美好的事情。而在当时,我认为这只是一个美好的夙愿而已。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我即将毕业。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我感到有些迷茫。当错过苏宁电器大学生招聘计划后,我又不停穿梭于各大招聘会现场,却始终没有找到心仪的工作。就在这时,也就是离校的十几天前,同学蔡磊给我打来了电话:“斗,濮阳日报社来郑州大学招聘了,知道不?”这个电话虽然已经过去了十几年,但每每想起,总感觉言犹在耳。因为同学的这个提醒电话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就这样,我开始了与《濮阳日报》16年的情缘。

很荣幸,我成为创办《濮阳日报·早报》版的首批员工。自此,我正式成为一名媒体工作者。每天,我都会穿梭于濮阳的大街小巷,寻找新闻线索,采访各种人物,报道这座城市的点点滴滴。无论是在繁华的市中心,还是在静谧的居民区,我都尽力捕捉那些最具价值、最能触动人心的瞬间。我希望通过我的笔触,能够真实地记录下这个城市的烟火气,为读者呈现一个生动、多彩的濮阳。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记者的责任和使命。这份工作不仅让我实现了当初的梦想,也让我更加坚信新闻的力量。后来,虽然我辗转报社多个部门工作,但我与《濮阳日报》的情缘却愈发深厚。这份情缘不仅记录着我的职业生涯,也见证了我的成长历程。未来,我将继续见证《濮阳日报》的发展和变革,续写和《濮阳日报》这份不变的情缘。

我庆幸,我是濮报的一名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