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人,应了解并传承这一文化;作为语文老师,有责任将其传承给学生。因此,我录制课程、设计活动单,带领孩子进行探究活动。
认识节气习俗。我查阅了二十四节气的资料,深入研究了每个节气的习俗。我制作了课件,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向孩子们讲解。此外,我还录制了微课,用动画来补充节气内容。孩子们在听过讲解后,已经对节气有了初步的了解。接下来,我让他们观察图片,并写出对应的节气习俗。这一系列课程让孩子们了解了二十四节气的含义、由来、气候特点以及习俗。现在,孩子们心中已经种下了节气的种子,它会在未来的日子里慢慢成长。
诵读节气诗词。每个节气分为三候,每一候都有自己的物候特点,大自然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些都体现在不少诗人的诗句中。我对这些有关节气的诗词进行收集,挑选了一些适合的让孩子吟诵。清明,我们读“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芒种,我们吟“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孩子们在诗词中读懂节气,品味节气。
体验节气习俗。孩子们在课程中了解节气,在诗词中品味节气,那每个节气应该做些什么呢?为此我设计了一系列探究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体会节气习俗。春分,孩子们竖春蛋,体会竖蛋的乐趣;谷雨,孩子们吃香椿,品味特别的春之味;小暑,孩子们吃暑羊,经历一次夏日的大汗淋漓。
每个活动都带给孩子们不同的体验,节气的快乐就在这一次次的节气习俗中,成为孩子们心中永恒的美好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