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一大怪,县城设在省界外,山东省有个河南县,河南县有个山东乡,山东乡有个河南村,河南村住着个山东人。”几十年来,在河南省范县流传着这样一个顺口溜。
20世纪60年代,为解决黄河、金堤河等水利治理问题,国务院通过区划调整,把原属山东省的范县金堤河以南部分划归河南省,成立了河南省范县。为便于防汛,把范县县城留在了位于金堤河北岸的山东省莘县境内。至此,范县县城在山东省聊城市莘县樱桃园镇的“包围”下成为一块“飞地”。1995年以来,因发展需要,范县各党政机关陆续搬迁到省界以南的范县新区,曾经的省外县城成为如今当地人口中的“老城”,属范县城关镇管辖。由于长期以来的人口流动融合,加之犬牙交错的区位特点,实际管理难度较大。
2023年9月,省委书记楼阳生来我市调研时,关注到范县老城区的发展近况:“濮阳有全国唯一一个县城在外省的县,目前发展的怎么样?”
对此,市委书记万正峰、市长朱良才曾先后到范县老城区调研,遍访大街小巷,提出打造建设“豫鲁融合发展试验区”的设想。
在此背景下,范县城关镇多年来对老城区发展的探索,方向更加明晰、动力更为强劲。该镇积极落实省委书记楼阳生莅濮调研指示精神,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抢抓发展机遇,建设“豫鲁融合发展试验区”,变“飞地”为跨区域发展的“新高地”。
机制创新
有效赋能跨省协作
有了定位和设想,那么,该如何融合?如何发展?该镇意识到,首先要解决的是管理问题。范县老城区面临着“双重管理”的复杂局面,虽地处山东,但行政上却需要遵循河南省的政策,群众办事经常要跑好几个地方,两省之间必须要有高度的协作和配合。围绕共创“豫鲁融合发展试验区”这一目标,范县城关镇与莘县樱桃园镇携手,共同探索建立跨省、市、县、乡行政区域的协同发展模式,积极推动老城区重焕生机活力。
综合执法全面融合。范县城关镇与莘县樱桃园镇建立边界“联管机制”,定期组织跨域联合执法,双方时常在城市执法管理、市场监管、市域治理等综合执法方面,进行全方位合作。这样一来,有效解决了老城区南北大街两侧临街商户私搭乱建、占道经营、污水乱排和边界“小散乱污”企业治理等大大小小的问题。
人大代表联动监督。两地共同打造豫鲁跨省联建人大代表联络站,建立《范县城关镇人大与莘县樱桃园镇跨省联建合作交流联席会议制度》,对涉及“豫鲁融合发展试验区”内的社会治理难题,两地人大代表共同进行梳理,提出合理化建议和建设性意见,联合两地相关部门共同推进解决。
构建跨省联调平台。两地政府还成立“豫鲁跨省矛盾调解室”,建立互动式、常态化的跨区域矛盾纠纷解决协调机制,安排双方专兼职调解员定期坐班。同时,组建两镇派出所协作微信群,共享跨区域警情信息,联合开展跨区域协作预警、防控、打击,全力保障“豫鲁融合发展试验区”内的稳定和谐。
跨省协作机制的创新,既简化了工作流程、提高了办事效率,也提升了当地群众的满意度,为“豫鲁融合发展试验区”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催生出丰厚的成果。
产业发展
积极整合资源优势
产业有特色,发展才有活力。为了唱好地域“特色戏”,在“豫鲁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中,两地积极整合优势资源,不断培育壮大优势产业。
植入文旅文创。一座老县城,犹如一座完整的博物馆,不仅见证了岁月的变迁,更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老城区的文化是“听得见、看得着、可触摸”的,范县城关镇在提升改造过程中,将大礼堂、电影院、原县委大门等承载着历史记忆的老建筑保留了下来。通过文旅植入,这座兼具文化传承展示与现代生活元素于一体的特色老城,正逐步成为具有强烈年代感和鲜明时代符号的旅游目的地和网红打卡地。
繁荣特色商贸。一座老县城,必定有着商贸经济作支撑。范县城关镇立足范县老城区地理交通优势和商贸基础,以特色商贸业为切入点,着重发展小商品批发零售、特色商业街区门店、农副产品贸易、蔬菜批发、冷链物流等行业,不断提升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的规模、品位和档次,吸引了大量的人流消费。
发展夜市经济。一座老县城,街头巷尾都藏着浓郁的烟火气,吸引着人们对老味道的追寻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范县城关镇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以“人间烟火气,记忆寻味地”为目标定位,将曾经风靡老城区街头巷尾的特色小吃进行整合,并植入新业态。对集中营业的商户、摊贩发放“夜经济”消费优惠券,开展酒水畅饮等一系列活动,集聚了众多人气和活力,为保就业、保民生奠定了基础。 范淑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