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花盛为情故 □ 秦彩怡 2024年12月18日

梅雨天困在家中,我翻开了季羡林先生的《悲喜自渡》,书中一对在中国生活了半个世纪的中德夫妇让我动容。丈夫去世后,老奶奶守着丈夫生前最爱的小花园独自生活。果实盈满的秋天,她身穿黑衣,立在篱笆前,颤巍巍地抬手拨开泛黄的枝叶,收集玻璃球大小的果实。她边收集边温柔地说:“我的丈夫死了,但他爱的牵牛花不能死。”于她而言,只要小花园还在,牵牛花常开,她与丈夫就永远没有分开。

从古至今,花常常被赋予特定的情感意义。荷包牡丹的花语,就来自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一位心灵手巧的女子,绣花能以假乱真。心上人塞外从军后,她日日倚窗绣荷包,以抚平心中的担忧。绣好的荷包,被她小心翼翼地挂在窗前的牡丹枝上。天长日久,满载牵挂的荷包连成一串,远远看去,似花朵悬挂枝头,形似荷包牡丹。然而,她没有等到心上人归来,便思念成疾,郁郁而终。那牡丹枝上的荷包是她痴情的见证,从此,人们把荷包牡丹视为至死不渝的爱情和对爱人思念之情的象征。

如同荷包牡丹承载着跨越生死的深情,周瘦鹃与紫罗兰的故事是另一则痴情不渝的赞歌。“鸳鸯蝴蝶派”的代表人物周瘦鹃,终生与花为伴。他曾深爱一位名为“紫罗兰”的女子,便将此花当作她的象征。他到苏州购置宅邸时,看到院落里盛开着一丛丛馥郁的紫罗兰,便花高价买下,取名为“紫兰小筑”。每到初夏,紫罗兰盛开之际,他便痴痴地坐于花前,细细观赏,那婷婷倩影,仿佛从花丛中冉冉涌现,令他热泪盈眶。这份思念之情萦绕心头四十余年,成为他心中永恒的眷恋。

花是情感的寄托,更能传递言语无法触及的浓浓真情。在《朗读者》里,我遇见一对浪漫的夫妻。妻子殷洁爱花,周小林便承诺给她建造一座最美最大的花园。他不懂花卉,便朝夕不倦地翻阅书籍。有所收获,便兴高采烈地赤着脚,扛着锄头去翻地。十年光阴流转,白发悄然爬上鬓角,在花开满园时,他将这座鲜花山谷送给妻子。他以山谷为纸,鲜花作笔,每一朵花开,都是他写给妻子的情书,传递着他绵绵无绝的爱意与深情。

花,自古以来便是人们表情达意的使者,她以无声的语言承载着人们的喜怒哀乐、思念愿望。以花寄情,是对自然之美的赞颂,也是对美好传统的传承。让爱与思念得以穿越时空,恒久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