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白云映衬着绿水青山,宛如画卷般展开,这是大自然的馈赠,也尽显着龙都濮阳的生态之美!
2024年,濮阳生态环境质量创下了历史最优:省定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全面完成,水环境质量达到“十四五”以来最好水平——
PM2.5年均浓度47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6%;PM10年均浓度73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1.4%;优良天数261天,同比改善21天;重污染天数7天,同比改善8天。PM2.5、优良天数、重污染天数改善率,均在全省排名第一。
8个国、省控考核断面全部达到或优于目标要求,4个断面优于考核目标,Ⅲ类以上好水占比62.5%,同比增加12.5%。
完成162个重点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9个优先监管地块完成制度管控及环境监测措施,32家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完成自行监测及隐患排查,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
一串串数据是枯燥的,背后叠加的却是一个个鲜活的生态故事,展开来就是一张张亮眼的成绩单。2024年,市委、市政府坚持高位推动,完善体制机制,全力构建生态环境保护大格局,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提供了坚强保障。与此同时,市环委办、市督察整改办以及7个专班各司其职、协同发力,各县区扛牢主体责任、集中力量攻坚,全市人民共同参与、积极支持环保,我市生态环境质量创下了有监测记录以来的历史最优。
过去的一年,濮阳坚定不移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答好“生态答卷”,提升生态福祉,在水城相融、绿廊纵横、生态和谐的场景中,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
优化结构让产业“含绿量”更高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用这句诗形容冬日的濮阳县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渠村段,再合适不过。这样的美景,只是我市生态环境变好的一个场景。
一年来,我们积极推进煤电机组各类改造,不断提升工业治理水平,加大面源污染防控力度,通过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提高产业“含绿量”,促进空气质量持续提升、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年运输量150万吨以上的大型企业均已建成并投用铁路专用线,3家企业煤炭中长距离运输均采用铁路运输,火电行业清洁运输比例达90%;推广新能源汽车,年度新增新能源公交车20辆、巡游出租车590辆、网约出租车40辆。
谋划实施18个工业绿色化改造项目,有力推进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持续推进风电、光伏等重点项目建设,建成黄河流域百万千瓦高质量风电基地,新能源装机规模275.1万千瓦,占全市电力总装机规模的60.5%。
完成53个治理任务和46家涉挥发性有机物企业泄漏检测与修复任务。持续开展重点行业绩效分级“创A晋B”行动,帮扶35家企业提升环境管理水平。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期间实施“一厂一策”精准管控,坚决避免“一刀切”。
强化综合利用,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全面推行建筑施工及道路扬尘污染防治差异化管理,改进优化道路机械化联合洗扫作业方式,全方位、立体式对城区主次干道进行冲洗,实现道路见本色、交通标志线见本色。
强化登记管理,对667台非道路移动机械进行信息采集,新增注册国四机械231台,新能源机械替代65台,有效减少非道路移动机械尾气排放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助力全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治水探索交出一张“漂亮答卷”
碧波荡漾、绿水潺潺,风景秀丽、如诗如画。位于示范区的龙湖,因其水面的千顷碧波和岸边的生态景观,成为濮阳的一张闪亮生态名片。“经常带着孩子来这边玩,湖水清澈,特别干净。”傍晚,家住附近的居民惠女士和家人一起散步。
水,因城而美;城,因水而秀。一年来,我们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紧盯省定目标任务,迎难而上、顶压前行,实施水污染防治“百日攻坚”,水环境质量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印发《濮阳市地表水环境质量排名暨奖惩办法》《水环境生态补偿办法》等,定期发布县区水质排名和生态补偿情况,及时兑现奖惩,倒逼责任落实。濮阳县、范县、台前县三县成功退出黄河流域地下水超载区范围,并被解除新增黄河水取水许可的限制。
科学调度水资源,争取上级资金11亿元,推动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金堤河马颊河治理等项目建设完工。推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开展重点河道生态补水工作,年补水量约1000万立方米,有效改善河流生态环境。
开展河湖“清四乱”保护修复,累计巡河13万余次,发现“四乱”问题179个,均已动态清零。推进美丽幸福河湖建设,成功创建省市级幸福河湖8条。(下转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