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师记》中说:“亲其师,信其道”,这就提醒教师在与学生的相处过程中,要讲究教学方法,提升自己的教育艺术;要做一个学生喜欢的教师,用自己的行为去示范、影响学生。
尊重学生 平等交流
班上有个男生,爱看书,作业写得很认真,但上课时会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我没有用常规方法去纠正他,而是先了解情况,发现他喜欢接受表扬,不喜欢被批评。于是,我对他说:“我看到你上课有时喜欢画画,我能看看你的画吗?”他很兴奋,拿着专属画本和我到办公室,我先表扬他画得非常好,话锋一转:“我觉得你画画的时间如果放在课下,或者是美术课上会更好。”他马上说:“老师,我以后不会在课上画画了。”当他再次上课不认真听讲时,我看看他,他马上就知道该怎么办了。平等对待学生,尊重他们,他们也会还你一份成长后的理解。
不给学生贴标签
班上男生王某比较活泛,经常下课后有学生告他的状,批评了多次都无效。尽管如此,我仍努力发现他的优点并给予正向引导。一次课堂上,我误以为他和同桌说话,狠狠瞪了他一眼,但后来发现是误会,快下课时,我先向王某道歉,并在全班学生面前表扬他:“同学王某不斤斤计较,能很快调整自己的情绪,进行该做的事情,这一点值得每一个同学学习!”听到我对他的表扬,他的表情从惊讶到高兴然后到骄傲,观察他这一连串的表情变化,我意识到引导王某积极转变的机遇:他同样渴求鼓励与认可。
用爱包容学生的不足
在处理问题时,高年级小学生往往表现出缺乏理智和易冲动的倾向,特别是小男生。例如,我班上的一个男生就与众不同,他可能会因为今天某人对他有所挑衅,而决定明天对另一个人发起“战争”,并且会郑重其事地发表声明。经过观察,我发现他所谓的被欺负,很多时候是他自己挑起的争端。在了解他的情况后,我开始认识到他的独特之处,并试图理解他行为背后的想法。因此,我改变了处理问题的方式,尝试站在他的立场上思考,同情他的不满,并表现出支持他的态度。这种方法非常有效,实际上,他所需要的只是一个能够理解他想法的人。自从我掌握了这个“秘诀”后,与他的相处就省去了许多不必要的争执。一个理解的眼神,一个赞许的拇指,足以抚平他内心的愤怒与不满。
与学生互动,我愈发感受到幸福与满足。仿佛拥有了一个护符,它不仅保护我不受伤害,还能传递温暖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