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的出台,让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双减”所要求的“减负”,并不是“一减了之”,而是要减去机械、重复的作业,减轻学生的身心压力,但同时还需要充分发挥作业的价值,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率。所以,小学数学教师也应立足“双减”要求,努力探索优化数学作业设计的策略。
联系实际生活 设计应用性的作业
“生活化”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练习题的一个显著特点。将作业设计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让他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后,我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日常生活中的事与物。
动手操作探索 设计实践性的作业
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设计数学作业时,可以为学生创造实际操作的机会,使他们在亲身体验中掌握知识,并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和深化理解。
例如,在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后,我设计数学题:“如何计算粉刷教室墙壁和天花板所需的石灰量。”我让学生亲自用卷尺测量并计算,不仅让他们学习了数学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分析、合作、交流和实践等综合素养。
加强学科联系 设计融合性的作业
数学作业的设计应当超越单一学科的界限。在设计过程中,应适时融入跨学科的知识元素,以此来拓展和深化数学的内涵。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数学之外的知识,更能深刻体会到数学本身的精彩与应用。
例如,在学习《年、月、日》时,我布置作业:“设计一张2025年的年历,并在上面标出二十四节气日期。”这项作业融合了语文知识,让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学习热情。
训练发散思维 设计开放性作业
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能开拓学生思路、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不同解决问题策略的开放题,或者设计一些条件多余、答案不唯一的开放题,为每个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参与和成功机会,为学生的思维创设更广阔的空间,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求新”“求全”“求活”的调控,让学生发散思维,敢于标新立异,提出各种问题,大胆创新。
总之,教师应多花时间研读新课标、深挖教材、钻研教法、研究课堂、了解学生,让作业发挥它应有的价值,使学生愿意学,会学习,真正做到有效、减量、提质,确保实现真正意义的“双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