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斧凿万岭寻富路 “两山”擘画幸福村 ——解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尧治河村的嬗变密码 2025年04月03日

图走进尧治河村,一幢幢农家别墅掩映在红花绿树间。

图绿水青山环抱中的尧治河村。

图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尧治河村。

图尧治河大力开发矿洞食用菌、地下旅游、矿洞藏酒等建设项目,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

图尧治河村的条条公路如同蜿蜒的丝带,在五彩斑斓的群山万壑中飘舞。

图围绕绿色矿山建设,尧治河人逐步实现了从“卖石头”到“卖风景”的华丽转身。

图尧治河连续举办马拉松赛事,探索出一条绿色、健康、可持续的新质生产力发展之路。

图尧治河的清泉石瀑、沟壑潭深、峰林奇树,让人流连忘返。

图中国磷矿博物馆见证了尧治河从奋斗到转型、从再奋斗到再转型的发展历程。

图航拍镜头见证尧治河村日新月异、山川巨变。

在绿水青山的环抱中,位于鄂西北山区的襄阳市保康县尧治河村,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神农架和武当山两大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的连接线上。

3月26日至29日,来自全国14个省(区、市)近百家城市党媒的记者齐聚于此,参加全国城市党媒“‘两山’新画卷 幸福尧治河”新闻采风活动,共同见证这个曾经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引领下,蝶变为中国十大幸福村庄及“两山”理念实践创新基地,走出了一条让绿水青山流金淌银、美村富民的新路子。

党建引领 绝壁凿开致富路

尧治河地处湖北保康、房县、神农架林区交界处,相传尧帝和儿子丹朱曾率众在此治山治水。全村160多户、640多人散居在33.4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700多米的群山之中。

直到1988年,全村仍难逃“吃的供应粮,穿的烂衣裳,点的煤油灯,住的破草房”的困境,人均年收入不到300元。

这一年的寒冬,在四面透风的牛棚里,由村党支部书记孙开林带头,17名党员立下“要想富、先修路”的军令状,喊出“要苦先苦党员,要死先死干部”的铮铮誓言。其后,孙开林抵押祖宅筹措4000元启动资金,党员许列奎等人以房产作保贷款3000元,换来首批修路物资。

零下10℃的暴雪中,腰缠麻绳悬空爆破的身影,划破山间的沉寂;村民蜷居岩屋餐风饮雪的坚毅,凿开命运的磐石。两个月后,这条以3条生命、5人伤残为代价换来的6公里“生命线”终于被打通。

“有了路,尧治河的磷矿石终于可以运出深山,换取救命钱了。”尧治河村党委委员、尧治河磷矿公司经理黄传宝说,通过开矿,尧治河村从一穷二白到集体经济有了积累,尧治河人从缺衣少食到家家有吃有喝有存款,村里的企业也搞得红红火火。

“开矿吃的是祖宗饭,端的是子孙碗,我们得还子孙的账。”孙开林的眼界超越矿石堆砌的财富。经过商议,尧治河村最后一致决定,把发展重点放在办电站上。

然而,办电站需要大笔资金投入。于是,他们就创新理念:开放办电,先易后难,梯级开发,引股上山。随后,尧治河村与房县桥上乡水电公司达成合作。就这样,1995年12月,一家跨县市、跨地区的村级股份制电站,在尧治河村成功投产运行。

随后,尧治河村一鼓作气,建起了五级电站,2006年又收购了县属的5座电站,年发电量达1.2亿千瓦时,年创产值3000多万元。这个曾经“电灯不如煤油亮”的山村,终于甩掉了贫困的帽子,创造了贫困、边远、高寒山村的发展奇迹。

矿山修复 生态涅槃三部曲

在年开采量200万吨磷矿的鼎盛期,孙开林却陷入沉思:“在开矿之初,由于开采不规范,到处挖得乱七八糟。我们意识到像这样长期挖下去,难以为继,必须转型发展。”

怎么转?往哪转?围绕绿色矿山建设,尧治河人重点做了三篇文章:生态恢复治理、磷矿转化增值、产业绿色转型,逐步将“伤疤”变成了“氧吧”,实现了从“卖石头”到“卖风景”的华丽转身。

——生态恢复治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确保生态环境不因开矿而遭到破坏,尧治河村响亮提出“矿开到哪里、环境治理到哪里、景点建设到哪里”的思路,重点实施了水土治理、植被恢复、废旧矿洞修复等工程,还先后关闭15个露天采矿点、8家矿粉厂,生态恢复率达96%,森林覆盖率达95%。

海拔1600米的戴家湾矿区,曾经是尧治河第一个露天磷矿开采点,如今这里已绿树成荫,过去裸露的岩壁已被爬藤植物覆盖,穿过矿区的道路成为连续几届“尧马”的经典赛段。据村环保站负责人介绍,矿区周边负氧离子浓度已提升至每立方厘米2万个,吸引30余种鸟类在此栖息。

——磷矿转化增值。尧治河人走出大山,在十堰、襄樊办起了货场,建起了6家矿粉厂和一个年产15万吨的大型配矿厂,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利用和转化增值。

同时,还与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等院校建立了深层次合作关系,挂牌成立了磷化工新产品研究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目前,已经获得包括治理雾霾在内的5项国家专利,为尧治河企业绿色转型奠定了基础。

——产业绿色转型。尧治河东依襄阳古隆中,西接林海神农架,北靠道教武当山,南临长江大三峡,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中间节点。基于这一优势,2004年,尧治河村积极响应中央号召,以350万元的价格买断房县经营不善的野人洞和野人谷景区50年的经营权,开启了发展旅游业的新篇章。

矿洞经济 地下长廊焕新生

在矿区变景区的探索中,尧治河人并未满足于矿山修复,而是将矿洞的绿色改造也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废弃多年的老屋沟矿区主矿洞,如今摇身一变,成为独具特色的中国神话故事大观——三界洞天景区。整个景区约1.8万平方米,用五彩斑斓的灯光与奇特的钟乳石、传说中的人物造型、植物和69个故事场景,将天上、地下和人间的神话故事串连成景,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幽访胜。

更令人称奇的是,洞内还发展起了洞栽食用菌产业,菌香四溢,为村民和村集体带来了新的增收渠道。

尧治河村党委委员、村委会副主任姜兴武介绍,磷矿开采最高峰时,全村有大小矿洞60多个。经过30多年采挖,绝大部分矿洞被封闭废弃。如何找到废弃矿洞更多的循环利用路径,是村党委班子的“一块心病”。

姜兴武对洞栽食用菌的成功探索记忆犹新。他说,有一次孙开林在外地考察香菇种植时受到启发:“能不能在矿洞里面种香菇呢?”不久,他利用参加全国两会的机会,遍访专家学者。很快,这一想法得到山东农业大学农业系博士周树修的支持。

周博士应邀来到村里,对矿洞的水质、温度、湿度等环境因子进行检测,小规模试种香菇、金针菇、秀珍菇等6个品种。产品经检测和市场试销,得到认可。村委会遂决定大规模种植,并邀请在十堰有20多年食用菌种植经验的张先仁作为技术指导。“废弃矿洞环境幽暗,温度保持在8℃至12℃,生长的食用菌肉质鲜美,可春夏秋冬四季持续采摘,且病虫害少。”张先仁告诉记者,“一个菌棒可用10个月,产量3斤至6斤,较常规大棚食用菌产量提升约30%”。

2024年,该村十几个矿洞共种植150万棒食用菌,实现销售收入8000多万元,利润2600多万元。今年计划投资3000多万元启动洞栽食用菌三期工程,种植规模将达到300万棒。

“除了香菇,废弃矿洞还是存酒的好地方!”孙开林说,他们不仅着眼于易结合、见效快的矿洞旅游和矿洞农业,更依托当地成熟的白酒制造产业体系和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挖掘培育了洞藏酒这一附加值较高、可持续发展的朝阳产业。据悉,2023年7月洞藏酒试营业以来,存酒储量20余万斤,年收入5000余万元。

长廊新生的步履不止于此。据介绍,尧治河村可利用的矿洞带约52公里,目前已经开发利用了近20公里。全部开发利用后,将形成集无公害食用菌和蔬菜种植加工、洞藏酒系列主题景区、文化休闲娱乐业态于一体的三产融合群,年产值可达50亿元,年利润可达5亿元。

制度长城 硬核防线护春色

从山上到山下,从洞外到洞内,从“生态环境”到“生态经济”,尧治河村围绕践行“两山”理念,严守生态红线,可谓下足了功夫。

今年正月十五刚过,尧治河村党委在“新春第一会”上,当众宣布了对春节期间包保环境卫生不力的3名党委班子成员、3家村属企业的处罚决定。

这在外村人看来有些不近人情的做法,在尧治河早已司空见惯。面对记者的不解,该村党委委员、办公室主任吕泳和称,尧治河村生态环保治理没有最严,只有更严!

“只有在不破坏生态环境、居住环境的基础上开发矿产资源,最大限度地恢复和留住尧治河的绿色,让大矿区变成大景区,才能给子孙留活路。”吕泳和说,为确保生态环境不因开矿而遭到破坏,村党委先后三次修改《村民自治章程》。

第一次,把山林植被、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和矿山修复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提出“砍我一棵树、罚栽一片林”,用“钢铁般的纪律从严办矿,以强硬的措施保护环境”,禁止猎杀野生动物,禁止砍伐采挖珍稀植物、中药材和买卖、占有珍稀动植物。

第二次,以矿区变景区、居民区变景区、山区变景区“三区”融合建设为依托,提出加强绿化美化,严禁农户散养家禽家畜,保持良好村容村貌,保持庭院洁净美观、居室整洁清新,圈、厨、厕清洁卫生。

第三次,遵循“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的理念,提出实施“三区(山区、矿区、居民区)三边(田边、路边、水边)三场(山场、广场、稻场)三房(厨房、客房、茅房)三园(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治理。倡导人人树立环保意识、参与环境建设、守护绿色家园。

“生态红线3.0”制度,还同步构建起了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全村累计设立30个生态管护岗,运用无人机巡护森林;推行“垃圾银行”制度,村民分类投放垃圾获取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建立野生动物救助站,近年来,成功放归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7只。

为了管长远、保常态、见长效,村党委一边严格执行“纪律红线”,一边推出“文化浸润”系列措施,致力于让守护绿水青山、保护生态环境,变成村民的习惯和自觉行动。于是,覆盖全体村民的环境卫生协会、老年人协会、乡风文明协会、农家乐协会、非遗打火炮协会和文化大舞台等“十会一台”相继成立。

同时,农户“十个一”文化工程——每家每户设置一间书房、建一间标准客房、建一个花坛、摆放一件艺术品、申请一个视频号(微信号、抖音号)、悬挂一幅书法作品、悬挂一幅画、会背一首古诗、会讲一个故事、会唱一首歌,如雨后春笋般在尧治河村民家中“生长”起来。

“村里领导经常讲,生态文明建设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涉及人的价值观念,没有局外人、旁观者。”

在尧帝神峡经营农家乐的杨龙能、王定梅老两口儿,过去都是磷矿矿工,“现在靠好风景做生意,与游客打交道,总算明白了只有人人尊重自然、保护环境,才有长久发展、幸福发展的大道理。”杨龙能说,所以他们将自己的农家乐取名为“美丽山庄”。

文化基因 山魂水魄永传承

“昨天靠精神、今天靠发展、明天靠文化”,这句话是孙开林的“深切感悟”,它直观明了地诠释了尧治河村的崛起与蜕变。

1988年,梨花山戴家湾矿区的一声炮响,正式宣告尧治河人从此告别了“吃救济粮、穿破衣裳”的穷日子。但十余年间,村里的沟沟壑壑就聚集起了数十万立方米的废石、废渣。

在“两山”理念的启发和感召下,该村党委不仅十分注重村民的习惯养成,也特别重视在矿山、矿洞的生态修复中,将山水资源与文化传承深度融合。

2013年以来,该村先后投入5亿多元修复矿山、建设景点及配套设施。戴家湾矿区和老屋沟矿区得到彻底整治,60多万立方米废石、废渣被回填夯实,变成了磷矿博物馆、农耕博物馆、地质公园、日月广场、法治广场等场馆的地基……

如今,在尧治河村蜿蜒陡峭的旅游公路上行走,但凡路边能够看到开阔平坦的地方,就一定建有博物馆或与文化传承相关的展示馆、休闲广场。

这些被称为“一村十馆”的文化工程,以及同步建成的4大谷26峡等70多处景观,擦亮了“村在园中、厂在绿中、房在花中、人在景中”的尧治河和美乡村品牌,弘扬和保护了优秀文化遗产,增强了村民的文化自信和归属感,有力推动了文旅融合与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

近两年来,尧治河旅游度假区每年接待游客100多万人次,接待中小学生研学团队130批次以上,带动周边农户增收1.2万元,旅游综合收入5亿多元。2024年,旅游等第三产业产值已占尧治河村生产总值的30%。

别具一格的尧治河村党史馆,是该村与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合作项目。这个名叫“复兴之路”的“情景式”党员教学课堂,将中国共产党百年征途中的经典故事和场景,从书本和全国多个省份“搬”到尧治河绵延12公里的山谷边。历时3年,于2023年7月1日建成开馆。目前,全国已有15所高校在这里挂牌,将尧治河作为“思政课”教育实践基地。

“村里过去根本就没有几个识字的,可以说是文化的荒漠,如今却变成了一座文化的富矿,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一直关注尧治河发展的襄阳市委党校原常务副校长、文化襄阳研究会原常务副会长姜家林,对他们用微缩景观把百年党史融入尧治河矿山生态修复中的创举频频点赞。

他说,这种“情景式”课堂,有观赏性、参与度,使党员教育内容更鲜活、形式更新颖,也更有思想性和感染力。同时他还称赞:“一村十馆,全国少有,世界也不多见。”

结束采访时,记者站在建成不久的玻璃观景台上,俯瞰尧治河,工业遗迹与苍翠林海和谐共生,45亿元工农业总产值与95%的森林覆盖率同频共振,9万元人均收入与4.2亿元村集体纯收入相映生辉。

这片曾用生命叩开山门的土地,正以青山作纸、矿洞为砚,续写着新时代的“两山”答卷。

本报记者 李振涛/文 襄阳融媒体中心/图

本版为宣传协作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