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走近清明 □ 朱国宏 2025年04月09日

走近清明,映入眼帘的是春和景明、万物勃发的情景,充满美好的希望,令人愉悦轻松。

清明凝聚着人文精神,传承着中华文明,抒发着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情怀。慎终追思、缅怀先辈的习俗,确立了华夏民族的孝道思想,奠定了文化基因绵延传承的基石,赓续了炎黄子孙的血脉,从而使这个伟大的民族生生不息。

清明是诗的季节。在我国文学的长河中,写清明节的诗文不计其数,而大家耳熟能详,脱口而出的当属杜牧的《清明》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诗虽明白如话,却意境深远,令人百读不厌。诗中有两大神来之笔:一是“雨纷纷”。如果说写雪用“纷纷”一词,纷纷扬扬,飘飘洒洒,绝对是一场撩人心扉的大雪。而此处用“纷纷”一词写雨,试想,纷纷的雨是一种什么样的雨?是一种仲春特有的细雨,细如丝丝针线润入人心。清明的雨,一道自然的意境;清明的雨,一个行人的心绪。它是一份牵挂,更是一份慰藉,也是天地冥冥之中的问候,是精神不羁的灵魂所至。所以,与其说“纷纷”是形容春雨,不如说是形容一种情绪。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二是“杏花村”。杏花村是诗的终结,也是诗人的目的地。杏花村在何处?神州大地叫杏花村的地方有几十处,与本诗相近的地方也有几处,这个谜一样的地方,在朦胧中披着神秘的面纱,究竟在何处,其实无须深考。杏花村或杏村,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一个意象,指开满杏花的美丽村落,是一个泛泛的指向,而不是说哪个地方。杏花开满枝头,美酒飘香怡人,村姑幡下问客,这是一幅令人心醉的美好春图。试想,身处这美丽的景色之中,杏花村就是一方梦想的云水间,就是诗人向往的桃花源;也许,在诗人杜牧的诗意里,就没有具指的杏花村。

成佛无须菩提叶,梧桐树下亦参禅。

清明是雨的悟醒,雨是清明的独宠。清明与雨,有一种时令的温情,有一种与人相通的灵性。这雨,滋润草木,清新万物。这雨,又如绵长的思念之珠,滴落在慈悲的心海,激起与天同悲的凄凉。清明的雨是圣洁的,让你超然物外,心如止水;清明的雨是沉重的,让你常思先人,永不释怀。清明的雨,人间思念的结。

清明的风,清爽明净。《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的风,有江南杏花春雨的湿润,有漠北飞沙袭人的震撼,有中原温馨柔和的鸟鸣。

风筝是清明最亮丽的风景。《清嘉录》中说:“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在古人看来,放纸鸢不仅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纸鸢时,会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纸鸢放高就剪断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灾祸将随风逝去。

清明时节,洁白如雪的梨花,素净淡雅,超凡脱俗,正应了气清景明,万物洁净。既写清明又赞誉梨花的诗,当是苏轼的《东栏梨花》:

梨花淡白柳深青,

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

人生看得几清明。

诗人选在清明时节,以赞梨花抒发自己的人生情怀,居俗世而自清,从中可以看见诗人清正坦荡的风骨。人生看得几清明?既是人生的自我醒悟,也是感伤岁月的流逝。梨花的素净洁白暗合着清明节日的祭奠习俗,这是对逝者的追思,更是对生命的敬畏。

走近清明,可以感受到吐故纳新的明媚与慎终追远的哀思。在天清地明这样一个时节,以清楚明白之心,与先人灵魂对话,在薪火相传中寄托情怀,认知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在生生不息的生命轮回中,铭记过去,展望未来。

走近清明,在深感风清气明、万物洁净之时,你会明白,为什么会在这样一个时日缅怀逝者,敬重生者。这不只是生命与灵魂的交流,更是对灵魂的拷问,对生命的敬重。面对天地,面对生死,它会在无声中,让你学会释怀,让你明白自我的渺小,从而心生感恩与敬畏。

走近清明,亲近清明,做一个聪明、完美之人。清明,集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完美统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做人应学会顺天时、相地利、安人和,追求完美,提升自己。要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临大事有静气,处变不惊,能看淡,会低调,事留余;要具有大智若愚、藏巧于拙、用晦如明的智慧,不以小恶弃人大美,不以小怨忘人大恩,力求做一个聪明智慧之人。

走近清明,走入人间烟火,走入七情六欲的生活。凡事能够想通看开,就会清心清净、明事明理、豁然开朗;时刻思考并修正自身,就能心思坦荡、万事通透,永远清洁而明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