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让“理想”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 市实验小学 左艳芳 2025年04月15日

虽然天色已晚,但教室里学生们还在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本剧做最后的彩排。当小演员们身穿表演服,用稚嫩的童声喊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我忽然意识到,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在幼小心灵播撒理想的种子。这场看似普通的课本剧,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教育现场。

教学实践中的惊喜发现

在排练过程中,平时沉默寡言的小皓主动申请扮演少年周恩来。当他站在课桌上说出“我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眼中有星光在闪烁。课后他拉着我的衣角问:“老师,我们现在还需要为中华崛起读书吗?”这个问题像一记重锤敲在我心上,让我意识到,当代少年对历史使命的困惑。随即,我和学生就这一问题在课堂上进行了讨论,学生们在辩论中明白了:时代在飞速发展,每一代有每一代的使命。

学生们自发成立了“历史资料搜集小组”,将剧中涉及的租界、不平等条约等历史背景制作成资料卡片。课间,我总能看到学生们围在一起讨论。家长群里传来的消息更让人动容:有的孩子回家后主动查阅近代史书籍,有的孩子开始关注新闻里的科技突破,还有的孩子在写作业时,会把“努力学习”和“报效祖国”联系起来。这些细节像春雨般浸润着教育的土壤。

德育渗透的艺术重构

在指导表演时,我刻意避免说教式的台词处理。当学生们用情景剧再现旧中国街头“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屈辱场景时,道具组用硬纸板制作的警示牌在阳光下折射出刺眼的光。不需要任何解说,小观众自发响起的抽泣声,就是最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在角色扮演中,学生们经历了从“背台词”到“成为角色”的蜕变。扮演外国巡警的小昊在日记里写道:“当我凶巴巴地推倒中国老人时,心里特别难受。我们要让祖国强大到没人敢欺负。”这种情感代入比任何道德说教都更具穿透力。

不断排练中的成长图谱

平时写作文比较慢的阳阳,在剧本创作中展现出惊人的想象力,台词的改编、中间音乐的穿插等,他在每一遍彩排后都能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运动健将子哲在剧中扮演卖糖葫芦的小贩,台下他成了道具制作能手,从扎糖葫芦的草把子到一串串的糖葫芦,他都认真制作,精益求精。内向的朝予是舞蹈演员,每次上台都紧张得挤不出一丝笑容,她就一遍遍练习,努力把每一个动作做到完美。表演时,音乐一响,她从容上台,动作流畅、舞姿优美,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精彩。每个学生都在适合自己的位置上闪闪发光。

整理着学生们留下的道具和笔记,我突然明白:教育不是雕刻时光的刻刀,而是唤醒种子的春风。这场表演或许很快就会淡出学生们的记忆,但他们心中那份坚定的理想信念,终将在岁月滋养中生根、发芽、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