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农业专家为当前小麦管理支着儿—— 小麦抽穗扬花 注重“一喷三防” 2025年04月16日

本报讯(记者 袁冰洁) 4月15日,市农林科学院小麦研究所发布《濮阳市小麦“一喷三防”技术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即将进入抽穗扬花期的小麦管理支着儿。

《意见》指出,当前小麦管理要根据各县区各类地块中后期病虫发生情况,因地制宜科学确定防控对象、用药种类和配方,组织开展统防统治大面积防控作业,有效控制小麦中后期病虫危害。

防控技术方面,要以条锈病、赤霉病、蚜虫等病虫为重点,兼顾白粉病。可选用丙硫菌唑、氟环唑、戊唑醇、环丙唑醇、烯唑醇、氟唑菌酰羟胺、丙唑·戊唑醇、吡唑醚菌酯等杀菌剂进行防控;选用高效氯氟氰菊酯、呋虫胺、噻虫嗪、噻虫胺、氟啶虫酰胺·联苯菊酯等杀虫剂防控小麦蚜虫;选用植力源、芸苔素内酯、噻苯隆、氨基寡糖素、免疫激活蛋白、赤·吲乙·芸苔、二氢卟吩铁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免疫诱抗剂,增强小麦抗逆性。要特别注意农药安全间隔期,一般在小麦收获前15天停止使用农药。针对小麦赤霉病,应遵循“早防早控”原则,抓住小麦齐穗至扬花初期(见花打药)的关键窗口期进行首次防治,5至7天后进行二次防治。若遇高感品种或扬花期预测有阴雨天气,需提前至抽穗期施药。

施药时,要注意安全高效。根据小麦生长情况、病虫发生情况和气象条件,选用对路农药,明确时间节点、喷防作业关键时期、喷防物资配制要求和喷施机械作业参数,规范喷防作业行为。要严格按照标签标注的注意事项进行桶混使用,如需同时加入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要提前进行桶混试验,桶混液发生絮凝、分层、沉淀等现象的,建议单独喷施。合理选用施药器械。选用植保无人飞机等航空植保器械喷洒作业时,需由持证人员操作,环境风速应小于3级,亩喷液量1.5~3升,并在药液中添加茶·黄素、植物油类、有机硅类或高分子聚合物类等适宜飞防的沉降剂、抗蒸发剂或耐雨水冲刷助剂。选用自走式喷杆喷雾机作业时,要提前调整好机具行走速度和喷雾压力,亩喷液量控制在10~15升,以确保小麦“一喷三防”防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