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现清向记者展示刚刚采摘的肥美褐灵菇。
春季的濮阳县清河头乡树木葱郁,鸟语花香。位于该乡振兴寨村的一片国槐防护林下,利用菌包废料种植而成的菌菇新品种——褐灵菇,正在悄然走俏市场。
4月15日,记者在振兴寨村看到,葱绿的国槐树投下一片绿荫,黑色的遮阳网搭建出更安全的防护屏障。遮阳网下,一朵朵头顶“小圆帽”的褐灵菇已钻出潮湿松软的地面,远远望去,密密麻麻的褐灵菇形成了一片生机勃勃的菌菇海洋。
河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退休教授郭现清正在俯身查看褐灵菇长势,看着这些经过精心培育的“小家伙”长得俊俏可爱,郭现清高兴地说:“这块试验田将菌包废料变废为宝,长势良好,收益可观,有望大规模推广,为乡村振兴拓宽新路子。”
这个新路子的灵感,来自我市今年2月14日出台的《关于加快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意见》提到,实施三年行动计划,推进林下经济扩面增量、提质增效。依托森林、林地及生态环境,遵循可持续经营原则,因地制宜在林下开展生态种植活动。根据平原林区气候、土壤等资源禀赋,主要推广林药、林菌、林菜、林草等种植模式。
此时,濮阳县林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李玉林将目光投向了濮阳县清河头乡1000余亩城市防护林。清河头乡林地资源丰富,位置紧邻市区和濮阳县城,且拥有优质土壤资源,利用这片土地,林下经济发展或许大有可为。
李玉林先与清河头乡党委副书记王洪强沟通了基本想法,又迅速与自己曾经的老师、林下经济和生物工程专家郭现清联系,探讨在濮阳县发展林下经济的途径和方法。3月初,李玉林、王洪强陪同郭现清一起到濮阳县天耕集团考察,郭现清凭借多年的研究经验认为,将天耕集团的菌包废料回收,进行林下种植,经过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照培育,可生产出香嫩鲜美的褐灵菇。
既有创新的思想碰撞,又有果断的行动落实。3月中旬,位于清河头乡振兴寨村的褐灵菇试验田正式开种。在郭现清的精心管护、清河头乡的大力支持、振兴寨村村民的努力劳作下,短短一个月的时间,褐灵菇破土而出,长势喜人。
“褐灵菇长在黄河淤土中,吸收土壤中丰富的矿物质,同时接受天然的光照和风的吹拂,营养价值非常高。它的菌盖和菌柄都可以食用,味道鲜美,膳食纤维细腻,维生素和寡糖含量高,是现代人营养和保健的佳品。”郭现清说。
据介绍,除了营养价值高外,投入少、见效快、生产效率高也是林下培养褐灵菇的优势。一吨菌包废料经过培育,一茬就可以收获一吨褐灵菇,菌包废料价格便宜,而褐灵菇一斤在市场上就能卖到两三元钱。振兴寨村褐灵菇目前一年能收两茬,达到一定条件后,一年最多能收四茬,产量非常可观。
在褐灵菇试验田里,记者看到,三三两两的村民结伴而来,不一会儿就能采摘满满一大筐褐灵菇。他们有的带回家炒菜吃,有的拿到集市上去卖,个个喜气洋洋。
“现在隆祥超市不仅相中了这些营养丰富的褐灵菇,更与种植户达成了战略合作关系,共同致力于褐灵菇的推广与销售,这将为农户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
“我们计划在全乡大规模推广这种模式,以劳动力入股的形式让村民参与种植,收获后给村民分红。群众不用投资一分钱,只要肯干活儿,就能把钱赚。”
绿莹莹的国槐树下,李玉林和王洪强你一言我一语,向记者讲述着褐灵菇未完待续的故事……⑨
本报记者 张岚岚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