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华龙区 “新农人”助推农业现代化 2025年04月18日

本报讯 (记者 杜鹏 通讯员 郭亚玲 杨枫) “每天有很多人来大棚采摘的,来家里称的,我电话都接不及,这段时间的订单很多,供不应求。”4月17日,华龙区孟轲乡的老匠人张路军笑着对记者说。这个品种在孟轲乡落地生根32年了,几位银发老人依旧坚守着种植,如今新技术又给老匠人降本提质提供了科技支撑。

在华龙区孟轲乡的温室大棚里,使用自制酵素肥料后的毛粉西红柿长势喜人,植株健壮,叶片厚绿,坐果率高,果实成色均匀,饱满圆润的毛粉西红柿迎来了成熟季,像一盏盏红灯笼点缀着春日的生机。

“发酵肥是一种生态友好的农业技术,能够改善土壤微生物环境,促进作物生长并减少化肥依赖,每亩肥料投入从600元降至300元,但精品果率从70%提升到85%。成本降了,品质反而上去了。目前这种追肥法得到了华龙区番茄种植户的认可。”参与过濮阳市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的张路军、李坤祯愉快地说。

岳村镇种植大户乔亚凯正在使用今年新上的滴灌设备为400余亩小麦浇水,让自家的小麦喝足“拔节水”。

“没用滴灌之前浇我这400余亩地,人工浇水10个人需要半个月的时间,现在我和父亲两个人5天左右就能全部完成。省工省时,节约水源。”乔亚凯边检查滴灌带边对记者说。

据了解,乔亚凯父子一个是“头雁”学员,一个是高素质农民学员,他们热衷于学习和尝试新技术,通过学习和交流,近年来试验了小麦宽窄行播种技术、小麦和辣椒轮作技术、玉米密植单产提升技术等,新技术不仅减少了人工,而且增加了收入,给他们继续从事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信心。

近年来,华龙区共培育高素质农民1300人,参加省、市高级培训班约100人。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不仅为种植户插上了科技的翅膀,更让他们在市场竞争中掌握了“生态+品质”的金钥匙。下一步,华龙区将推动传统农业向高效、集约、智能化的设施农业转型,重点发展温室大棚、节水灌溉等现代化农业技术。未来,随着更多农民走进课堂、拥抱技术,华龙区的田野上将涌现更多有技术、懂经营、善创新的高素质农民。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