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着汉服的华夏卫风乐团的演员们正在倾情演出。 张中亚 供图
本报讯 (记者 袁冰洁) 当地时间4月16日下午5时30分,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施特劳斯纪念馆音乐厅成了濮阳人演奏的“主场”。在纪念小约翰·施特劳斯诞辰200周年音乐会上,来自我市的华夏卫风乐团,用千年古乐诉说着“中国故事”。
小约翰·施特劳斯,全名约翰·巴普蒂斯特·施特劳斯,是奥地利杰出的作曲家、指挥家,同时精通小提琴和钢琴演奏。其生于1825年,逝世于1899年,被后人尊称为“圆舞曲之王”。在音乐领域,小约翰·施特劳斯继承并发展父亲的圆舞曲传统,创作了大量经典作品,如《蓝色多瑙河》等,这些曲目至今仍广受世人喜爱。今年是小约翰·施特劳斯诞辰200周年,联合国中文日系列活动主办方特举办了此次专场演出。
专场演出中,濮阳市华夏卫风乐团受到活动主办方的高度重视,将整个音乐会的半场时间交给了他们。在全场关注的目光中,濮阳市华夏卫风乐团副团长、古琴演奏家张中亚率领团员身着飘逸的汉服登场,宛如从历史中走来。他们不负众望,用古老的非遗乐器奏响了“濮阳好声音”,让世界领略到中国非遗的独特魅力。演出结束后,中国常驻维也纳联合国代表李松和乐团成员亲切握手,对他们的精彩演出给予高度赞扬。
张中亚介绍,乐团在此次演出中使用的乐器,件件都是大有来头的非遗“瑰宝”,包括9000年前的骨笛、7000多年前的陶埙、4000多年前的古琴和瑟等华夏上古时期的乐器复制品。骨笛的灵动、陶埙的深沉、古琴的高雅、瑟的柔和,相互交织,让现场观众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世界中。古琴曲《流水》、弦歌《卧龙吟》、萧瑟和鸣《渔舟唱晚》、弦歌《枉凝眉》、弦歌《春夜别友人》等,每一段流淌的旋律,都像在讲述一个古老的中国故事,展现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华夏卫风乐团组建于2011年,是由一批音乐爱好者自发组成的民间文化艺术团体。乐团以传承国乐为己任,用古八音讲述黄河故事、君子故事,传承国乐文化、《诗经》文化、卫风文化;先后整理、编排了多部关于黄河文化、龙文化、《诗经》文化、卫风文化的艺术作品,增强了城市文化的厚重感和民族文化自信心。乐团先后受邀参加中日韩民族器乐文化交流演奏会、中国古琴艺术节,多次联合中央音乐学院、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著名高校举办专场音乐会,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
记者了解到,联合国中文日与濮阳有着不解之缘。联合国中文日活动时间定在每年的谷雨日期,即4月20日前后。根据中国古代传说,仓颉造字时“天雨粟,鬼夜哭”,因此这一天与谷雨节气关联。联合国中文日系列活动选择谷雨前后举办,正是为了致敬汉字这一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而濮阳是仓颉文化之乡,修建有仓颉陵,每年举办的仓颉庙会和谷雨祭仓颉等祭典习俗,均被列为省级和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