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策略实践 华龙区第一中学 臧进强 2025年04月22日

在当前“双减”“双休”政策的大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面临“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效率”这一紧迫且重要的任务,因学生的家庭环境、教育背景的差异,学习水平参差不齐,给教学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如何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创新教学内容:贴近生活 点燃兴趣之火

将抽象的法律道德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关键。例如,在讲解“消费者权益保护”时,引入真实案例,让学生分析购物中遇到的“套路”,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法庭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

结合当前社会热点,如网络安全、环境保护、疫情防控等,使教学内容更具时代感和现实意义。通过讨论“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要性”“垃圾分类的实践意义”,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优化教学方法:互动合作 激活思维之泉

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进行科学分组,鼓励他们在小组内讨论、辩论,共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的相互交流,使他们在合作中学会倾听、尊重他人观点,培养其团队协作精神。

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整理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复杂的概念变得清晰易懂。例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梳理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等方面,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

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学习和体验。例如,通过模拟“社区治理”的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讨论如何解决社区问题,从而加深对社会责任和公民意识的理解。

家校社合作:构建桥梁 共筑成长之路

定期举办家长培训会或线上讲座,向家长传授科学的教育方法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针对进城务工家长,提供简单易行的家庭教育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监督和支持孩子的学习。

建立微信群、QQ群等线上交流平台,分享教学资料、学生作业及成长记录,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鼓励家长参与孩子的学习过程,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

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组织的实践活动,让家长成为孩子学习的伙伴和榜样,同时增强家庭教育的实践性和趣味性。

通过上述策略的实施,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还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