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南乐县第三实验小学 体育活动两小时 健康活力满校园 2025年05月13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市教育局《关于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展两小时综合体育活动的通知》文件精神,南乐县第三实验小学秉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多措并举确保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两小时。学校通过系统的、完整的运动项目学习和多样化的体育活动,使学生每学期掌握两项适合自己的运动技能,助力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体验乐趣、增强体质、完善人格、磨炼意志,有效缓解压力,预防近视,形成了“学校特色鲜明、班级项目丰富、学生技能多样”的体育发展格局。

构建特色篮球操体系 开展跃动校园大课间

学校将篮球运动基本技能与韵律操的艺术表现力相结合,打造“技能+美育”的复合型课程。选用《中国梦》等曲目,使动作与节奏完美融合。“篮”动青春·活力启航操以青春律动开启运动之旅,涵盖动态拉伸、关节激活等基础热身动作;“篮”动未来·灵动炫技操融合单手肩上投篮、变向运球等核心技能,设计阶梯式动作组合;“篮”动梦想·激情挑战操将开合跳、胯下击掌等体能训练融入篮球动作,设置趣味闯关环节;“篮”动赛场·智慧手势操将比赛规则转化为韵律动作,包含16种国际篮球裁判手势组合。

除恶劣天气外,学校每天开展上午、下午各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上午大课间以集体活动为主,内容为四套特色篮球操;下午大课间则以年级为单位,分区域、分班级开展球类、田径、艺术体育、游戏和传统体育项目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点,学校按年级制订体育活动项目列表及台账,一、二年级以游戏类为主,三至六年级以发展速度、耐力、力量和运动技能为主,采用“推磨式”轮换方法。两个大课间活动有制度、有检查、有评比,每组活动均有教师监督和指导,校长带头并鼓励全体教师参与。

每天1节体育课 培养学生运动技能

学校实施每班每天1节体育课,按照“4+1”和“3+2”模式运行,即一、二年级每周4节体育课由体育教师任教,新增1节由语文和数学教师兼职交替担任;三至六年级每周3节体育课由体育教师任教,新增2节由语文和数学教师各兼职1节。体育教师负责教授运动技术和技能,兼职教师经培训后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巩固技能或开展趣味性比赛。兼职与专职教师共同探讨,设计丰富多样的趣味体育课堂,让学生在绿茵场上、阳光下尽情玩耍、奔跑和流汗。

精心编排设计课程。学校体育组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围绕体育课程目标和运动项目特点,精选教学素材,丰富教学资源,制定学期体育课实施方案。结合学校特色项目和体质健康测试项目,重点开展三大球类、田径、游戏等专项运动教学。

探索构建特色体育教学模式。完善“健康知识+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体育教学模式和多元化组织方式,探索“学、练、赛”一体化教学,构建“金字塔型”篮球技能培养体系:“塔基”(一、二年级)开展运球接力赛、投篮打靶等趣味游戏化教学;“塔身”(三、四年级)开展三步上篮+变向运球等技能组合训练;“塔尖”(五、六年级)开展挡拆配合+攻防转换战术思维培养。根据教、学、练成效,不断创新和开发符合学生成长特点的特色体育课程和项目,促使每名学生至少掌握两项体育特长,养成良好锻炼习惯。

建立常态化赛事体系 多彩社团个性发展

学校将田径、足球、篮球、乒乓球、跳绳等项目设为体育竞赛内容,每学年开展1至2次班级篮球和足球联赛、年级运动达人赛、体质健康测试赛、校园吉尼斯等赛事;每学期举办1次全员参与的篮球嘉年华。制订学校体育比赛制度,赛事体系覆盖全校各年级,组建班级、年级、校级各项目代表队,定期开展班级、年级间比赛和参加县级比赛,确保每名学生有机会参与并展示才华。

每周社团课时间,在专业体育教师指导下,学生全身心投入各项体育运动。篮球场上,学生练习运球、投篮,团队协作意识不断增强;跳绳区域,彩绳飞扬,大家跳出了健康与快乐;各种趣味游戏活动尽显体育魅力。

活动安全有保障

学校关注特殊体质学生,建立特殊学生档案,有针对性指导锻炼;加强运动场地、设施、器材的安全检查和日常维护,确保学生运动安全;摸排体育课场地需求,结合实际情况调整课务,防止过多班级集中使用场地;规范体育课流程,确保学生运动前准备充分,运动后调整舒缓。体育课组织过程中关注学生状态,完善安全预案和应急预案。

通讯员 闫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