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三十八载弦歌不辍 教育沃土再谱华章 —— 华龙区高级中学发展纪实 2025年06月03日

在黄河之滨的豫北平原,华龙区高级中学(以下简称“华龙区高中”)如同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见证着濮阳教育的蓬勃发展。这所始建于1987年的公办完全中学,历经三十八载春秋洗礼,于2025年5月迎来发展历程中的高光时刻——入选第三届全国文明校园。这份荣誉的背后,是学校始终坚守教育初心、深化内涵发展的生动写照,更是全体师生砥砺奋进、追求卓越的智慧结晶。

党建领航 激活学校发展的“红色引擎”

华龙区高中坚持“党建强则发展兴”的理念,发挥党组织在校园治理中的关键作用,构建“三个三”党建制度体系,出台《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实施细则》等文件,确保工作可量化、可考核、可追溯,形成全链条治理框架,将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党员教师挂牌上岗,结对帮扶特殊群体学生,实现党建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领导班子成员坚持“一线规则”,深入课堂听课,参与教学研究,解决师生困难。在高三备考阶段,校领导与教师共同制定辅导方案,凝聚全校合力,推动教育教学工作提质增效。

立德树人 构建全域育人生态体系

华龙区高中将德育融入学生生活,形成“三全育人”网络:将思政课程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校园文化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举办15项精品德育活动,用青年话语体系解读党的理论,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

将十八岁成人礼打造成德育品牌活动,让学生在宣誓中完成角色转变,强化学生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厚植家国情怀,以昂扬姿态迈向人生新征程。每年举办高三起航仪式,激发学生奋斗热情,让学生以高昂的斗志、饱满的精神投入到备战高考中。

德育创新持续进行。学校作为濮阳市青少年影视创作教育实践基地,开发“微电影德育课程”,由学生自创作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获得国家级奖项,引发社会对青少年价值观的讨论。

阵地赋能 打造多元成长支持系统

走进华龙区高中,仿佛踏入一座教育博物馆。校史馆内,泛黄的教案本记录着建校初期的艰辛创业史,荣誉墙上的200余面奖牌见证着学校的跨越式发展;文化艺术中心里,学生交响乐团正在排练《黄河颂》,琴房飘出的优美旋律与书法教室的翰墨飘香交织成美育交响曲;创客工作室中,学生设计的校园文创模型闪耀着创意的光辉,机器人社团正在调试参赛作品。

这些功能场馆不是静态的展陈空间,而是动态的成长舞台。冯少刚微电影工作室孵化出多部作品,其中微电影《责任》被“学习强国”学习平台采用;校内新华书店变身“阅读疗愈空间”,定期举办作家见面会和读书沙龙;濮阳市青少年影视创作实践基地更是成为产教融合的试验田。

学校的社团活动“百花齐放”,其中,演讲与口才协会荣获濮阳市综合实践活动一等奖;学校每周五下午举行的“社团嘉年华”,成为学生绽放青春的“狂欢节”。

师道传承 锻造新时代“四有”好老师队伍

华龙区高中致力于培养新时代“四有”好老师,通过师德建设、专业成长和人文关怀的“三重保障”促进教师发展,并将教师的奉献精神体现在《华龙区高中师德师风手册》中。

学校实施“青蓝工程”,建立“双导师制”,为青年教师成长提供指导,多名教师在国家、省、市教学比赛中屡获殊荣,张金菱老师在全国物理名师展示课中获奖;刘汉威、赵军利老师在国家级展示活动中表现突出。构建“华高讲坛”“教学擂台”“课题攻关台”三级平台,促进教师在实践中成长,近三年有68人次在省级以上比赛中获奖。

注重精准关怀教师,通过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提供团体辅导、设置教职工之家等方式帮助教师缓解工作压力。开展“华高文明家庭”评选活动,让教师家属共享职业荣誉。这种“严管厚爱”的管理文化,激发了教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文化浸润 培育特色鲜明的精神家园

华龙区高中将学校文化体现在办学理念、校歌及校园建设中,在走廊布置经典名句和师生作品,设置展板介绍历史名人和勋章获得者,打造立体的思政课堂。

书香校园建设成果显著。学校对图书馆实施智能化改造,实施“阅读存折”制度,阅读获得积分可兑换奖励,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

传统文化教育各具特色。学校将传统节日融入劳动教育,通过“文化浸润+劳动体验”的方式,让传统节日焕发新活力。指导“汉服社”和“茶艺社”举办传统礼仪展示活动,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环境育人 营造安全和谐的成长空间

华龙区高中的校园生态与人文和谐共生,四季有景的生态园、如梦似幻的紫藤长廊和银杏大道、雨水回收系统等绿色设施,成为开展环保教育的活教材。同时,通过学生自主管理的方式开展“绿色银行”“光盘行动”等活动,使节能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为保障校园安全,华龙区高中建立智能安防系统,实时联动公安部门“技防、人防、心防”三重保障体系,构建“135”应急处置机制,筑牢校园安全防线。在心理健康中心配备智能情绪识别系统,建立学生心理成长档案,保障学生身心健康。

获评全国文明校园是一个新的起点。今后,华龙区高中将坚持以“创建中原名校”为目标,深化“三新”改革,推进“五育”融合,探索数字化赋能教育新路径,在教育改革的春天里,绽放出更加璀璨的桃李芬芳。

通讯员 刘万华 黄德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