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笔顺之外 破序而生 2025年06月25日

■ 易兰丽君

宣纸上的汉字,本就有千万种生长姿态。田英章行书字帖中的“必”字先落卧钩,按楷书规范应该先写中间长撇,在央视《文化十分》采访里,他说:“框架要有,但落笔次序不必拘泥。”田先生《赤壁赋》手稿中28个“以”字各具姿态,有的竖钩如剑出鞘,有的以点画作引。故宫书画研究员曾指出,这种破序不乱形的写法,让汉字既留筋骨又添韵律。饱蘸墨汁的狼毫悬停在宣纸上方,正如每个追寻生命节拍的人,既要敬畏传统骨架的力量,也需葆有破序舞动的勇气。

这样的破序智慧,落在俞飞鸿打破常规的人生轨迹上。她28岁成为讲师,当同龄人为事业发展在剧场奔波时,她却选择赴美从头开始学习电影制作;在获得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年度十佳影片后,她又华丽转身,回归校园进修导演专业。在《十三邀》青瓷茶盏蒸腾的热气中,她凝视镜头从容说出,“我的路标不在别人的时钟上”,掷地有声。45岁的她在饰演《第一炉香》中的梁太太时说:“有人用花期丈量人生,我用自由标记刻度。”这些主动打破求学—就业—婚姻线性轨迹的选择,诠释着她对生命顺序的解构与重组。

想起去年旅行时在杭州河坊街转角,我循着麦香驻足在面包坊前。透过玻璃门看见烘焙师正在操作间给面团“催眠”。这位戴着圆框眼镜的烘焙师,在央视纪录片里曾展示过他的逆向工艺:摒弃黄酒法棍面包传统三次发酵流程,改用单次48小时低温熟成法。案台上,烘焙师先将面团裹上野生酵母菌膜,再反向揉捏出筋膜。当新烤的黄酒法棍面包被切开时,蜂窝状孔洞散发的麦香里含着绍酒醇味,恰如他在《创新中国》所言:“逆向工艺不是颠覆,是寻找新时序。”这些不规则的孔洞是面包师的抉择——人生未必处处遵循既定顺序,被打破的节奏里往往酝酿着新生的韵律。

生命的韵律或许本就不在工整的笔顺里。正如书法家调整落笔次序反而让汉字更显风骨,人生轨迹的意外转折往往刻下独特的生命印记,如同面团在逆向发酵中舒展气孔,打破常规的节奏反而酝酿出更醇厚的麦香。当规则成为束缚时,破序是对生命本真的自主选择——它可能是一笔不按次序的落墨,一次挣脱轨迹的转身,或是一团逆序发酵的面坯,笔顺之外的选择,终在破序处生出生命的韵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