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话音未落,举座皆惊。在师资力量相对匮乏的伊吾县中学,走艺术特色教育之路,几近奢望,恐怕不可能行得通。
但是,伊吾县援疆指挥部的字典里,没有“不可能”。
“云端金桥”通血脉:协调濮阳后方名校名师,共建“濮伊艺术教育联盟”。濮阳艺术课堂上的声乐技巧、播音吐字、书法运笔等教学视频,跨越时空精准输送。
“变废为宝”辟天地:许金星挽起袖子,带领师生改造废弃仓库,厚羊毛毡作吸音墙,旧课桌拼成播音台,老黑板擦净成书法展示墙,让闲置空间焕发活力。
“艺术润语”破藩篱:独创“艺术浸润语言”教学法。唱《我和我的祖国》咬字正音,诵诗歌练表达,演民族团结小品自然对话。艺术教育成为学习国通语最生动的载体。
破局的关键在于转变观念,许金星还推出艺术唤醒计划:为学生开设“学艺术·看未来”课程,用PPT展示升学路径与职业前景;组织教师骑摩托进牧区,用图画向家长解释艺术教育的优势;举办“艺术教育大讲堂”,帮助本地教师理解特色教育不是捷径,而是另一条赛道。全校从最初的7名艺术生,很快发展到近200名艺术生。
比翼胡杨林 共画同心圆
2024年7月,张波首期援疆任务结束。伊吾县援疆指挥部决定让其留任,他心中也放不下新一茬眼中散发炽热光芒的美术学生,以及鬓角新添白霜的老校长,毅然申请延期。
更令人动容的是,张波还动员同为教师的妻子雒阿宁,与他一起来伊吾任教。两个月后,雒阿宁随张波奔赴新疆,在伊吾县中学初中校区担任七年级语文教师。
雒阿宁告诉记者,她当时犹豫过,孩子虽已考上大学,不用陪伴了,但家中有4位年逾八旬的老人,生病了怎么办?磕着碰着了怎么办?没想到双方老人都很开明,让两口子放心去,他们之间会守望相助,真有啥事了,提前打电话。老人们还劝她,你看张波都瘦成啥样了,你去了,也好给他做几顿热乎饭。
雒阿宁原以为自己来了能给张波做几顿热乎饭,或者说督促他吃几顿热乎饭,但一到了学校,一忙起来,饭就各吃各的了。尽管统一使用北京时间,但近两小时的时差让这里的夜晚来得更早,19:30放学时,冬日的伊吾已是漆黑一片。对于肩负高考冲刺重任的张波来说,每天23点多回到宿舍,早已是家常便饭。初中部与高中部相距约三里路,雒阿宁也常常为了备课、批改作业,以及与当地老师深入交流教学方法,忙碌到很晚。冬夜里,两人披星戴月各自归巢,那份为对方留一盏灯的温情,更多时候只能深藏心底。
“伊吾的夜风有多厉害呢?”雒阿宁自问自答着说,“刮到脸上不是冷,而是疼。”
冷就穿厚点,由快走变成一溜小跑,好克服。“压力山大”的,还是工作。
“这里初中生源大多来自周边牧区,”雒阿宁说,“小学高年级或小升初时,成绩拔尖的孩子很多转往哈密市区学校。留下的孩子国通语基础普遍薄弱,因为缺乏语言环境,他们学语文就像我们学英语一样困难。孩子们的阅读速度跟不上,对课文的理解赏析吃力,组词、造句、作文更是难题。”
面对困境,雒阿宁精心设计了一套独特的激励体系——学生只要上课积极发言、作业书写认真有进步、及时完成背诵任务、组织出好词好句,她都给学生画一个红五角星。学生集齐10颗星,就能兑换一次小奖励。奖品是她自费从网上买的书签、知识卡片等。这个简单却充满惊喜的方法,点燃了孩子们学习语文的热情,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一个叫帕斯利亚的维吾尔族小姑娘,精心制作手工装饰品回赠雒阿宁,表达纯真的感激。两个学期下来,雒阿宁已经和孩子们打成一片。
“张波带孩子们画蓝图,”雒阿宁笑着说,“我给孩子们打基础。我们俩,一起为伊吾娃铺条更宽的路。”
强教必先强师。郭现锋介绍,这对“援疆夫妻档”身后,是濮阳市援疆团队精心构筑的“五位一体”支援体系:
精锐“头雁”:59名政治过硬、业务精湛的濮阳骨干教师奔赴伊吾。
“青蓝工程”: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 37对师徒精准结对,接力打造一支“永不走”的优秀教师队伍。在张波悉心指导下,朱广博参加哈密市美术教师基本功大赛,荣获二等奖,后又多次在各级各类绘画竞赛中荣获优秀辅导教师奖;雒阿宁带领结对帮扶的徒弟罗淑婷送教下乡,鼓励她讲公共课,现在她已能独当一面;王卫丽指导帮助张燕、早然木、热娜等当地教师参加青年教师展示课,促进他们成长的同时,也提升了当地教师的教学水平。
云端“赋能”:“濮伊教育云课堂”打破距离壁垒,为两地教研、培训、资源共享提供强大线上支撑。
基金“护航”:“胡杨教育基金会”专项资助困难学生。
共建“桥梁”:11所濮伊学校建立“一对一”结对关系,构建“请进来+走出去”双向交流机制——通过引入濮阳优质资源、选派伊吾教师赴豫研修,在教学、管理、文化等多维度深化合作,促进伊吾学校内涵发展。
“归根结底一句话,”郭现锋说,“我们的帮扶就是要惠及伊吾每一个孩子,一个都不能少!”
灯火映丹心 纸墨化鲲鹏
濮阳援疆团队立足伊吾实际,充分发挥后方资源优势,创新提出特色办学理念,多措并举,助力伊吾小学、初中、高中全学段教学质量实现跨越式提升,伊吾县中学高考成绩更是取得历史性突破。
2025年高考放榜那天,伊吾县中学电子屏下人潮涌动,空气中凝滞着紧张与期盼:本科上线80人,其中艺术考生72人、普通文化课考生8人,比2024年增长3.2倍!继上届7名美术考生全员本科上线后,本届31名美术考生又全员上线。鲜红大字跃然屏上,欢呼声震耳欲聋。
“低进高出,高进优出”的秘诀,镌刻在每一个灯火通明的夜晚里。
极简手册藏乾坤:针对艺术生文化课基础普遍薄弱的特点,援疆教师编写《艺术生文化课冲刺极简手册》,将拗口术语转化为案例、抽象历史编成顺口溜、复杂地理融入生活解读。一本薄薄的手册,凝聚化繁为简的教育智慧。
因材施教显匠心:数学课上用毡房结构讲几何,用维吾尔族传统纹样析对称;语文课结合民间故事《玛纳斯》《阿凡提》做阅读,用谚语激励学生。知识在民族文化的土壤中生根。
长明灯火映丹心:高考冲刺季,教学楼灯火长明至深夜。每个窗口,映照着伏案苦读的身影与陪伴答疑的师者。张波累得眼皮打架,用冷水洗把脸,继续解疑释惑,或编写教材。如今,他已累计编写高一至高三年级素描、色彩、速写美术高考校本教材共5册15.7万字。许金星伏在案头,撰写考前经验和注意事项。他的灯,总是全校最晚熄灭的那一盏。这些遥相呼应的灯光,是照亮戈壁未来的火炬。
蒙古族学生那森的目标学校是新疆师范大学美术系,分数远超该校往年录取线。他郑重地对父亲说:“阿爸,您曾说牧民的孩子念专科就顶天了。现在我要告诉您,我不仅读本科,将来还要回伊吾当美术老师,教更多草原孩子画家乡,画心里的梦。”
牧民之子艾力曾是班级成绩垫底的差生,被动员加入播音班后,每天对着戈壁练发声。2025年高考,他以综合分460分超过本科录取线,成为家族第一个准大学生。听闻消息,他母亲激动地跑到学校来,抱住班主任大哭:“谁能想到,放羊娃也能上大学!”
依尔热古丽曾因家庭变故而自残,手臂划满伤痕。郭现锋、张再普等人来看望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做她的思想工作,让她重新找回了自信。如今,她文化课、专业课分数双过线,有望考入理想的新疆艺术学院。她说:“是濮阳的叔叔阿姨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价值,是艺术让我有了梦想,是梦想改写了我的命运!”
在伊吾县中学,这样的故事比比皆是:吐尔逊别克从险些辍学到冲刺美院,沙吾列提带病备考超越预期……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种子,而援疆教师则是辛勤的园丁。他们用爱和智慧浇灌这些种子,让它们在戈壁滩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伊吾县委书记彭鹏动情地说:“这份沉甸甸的高考成绩单,是孩子们用汗水拼来的,更是濮阳援疆团队用大爱浇灌出来的!我们欣喜见证,伊吾教育生态焕然一新,‘双创’成功筑基,‘低进高出’圆梦,一个个牧民家庭的希望之门正被打开!这份跨越山河的情谊,伊吾人民永志不忘!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濮阳的亲人们,你们辛苦了!”
教育援疆,援的是知识,筑的是认同,谋的是未来。当哈萨克族少女用画笔勾勒山水,当蒙古族少年执笔追梦,王卫丽将书法、诗词融入小学课堂,教孩子们提笔临摹《兰亭序》,齐诵“大漠孤烟直”。不远处,正是汉唐烽燧遗址。中华文化的根脉,已深植于边疆儿童的心灵。
此非终点,而是起点。在濮伊胡杨艺术工坊,学生创作的胡杨、草原主题作品,化作明信片、丝巾、杯垫等商品,首批上市即售罄,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好成绩来之不易,”郭现锋说,“不是一个人两个人就能做到的,而是整个援疆队伍共同奋斗出来的,更离不开伊吾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大后方的鼎力支持。未来,在教育、文旅、民生等领域持续发力、深化合作,是濮伊两地共同的期许。”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濮水汤汤,不舍昼夜,终在戈壁深处浇灌出胡杨新绿、梦想繁花。一段跨越山河的教育承诺,正在续写中华民族共同体生生不息的时代传奇。(文中学生均为化名)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