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打开孟轲千年地理坐标密码的钥匙 ——华龙区孟轲乡西孟轲村唐代墓志发现记 2025年07月31日

2013年6月23日10时许,我正在华龙区孟轲乡派出所值班,有人报案称辖区内西孟轲村居民在打井时发现一座古墓,并从中取出了部分文物。我立即向时任孟轲乡派出所指导员葛广瑞汇报,地下文物应归国家所有,为使国家财产免受损失,我和葛广瑞火速奔赴现场。

该古墓位于西孟轲村南约250米处的农田中,墓室由青砖券砌。我们二人到达时,墓室已被打开,只见几件沾着湿润泥土的文物正被村民拿在手中,静默地暴露在日光下。我当即叫停施工、召集众人,将现场变为普法课堂,一边告知众人“地下文物都属于国家,主动上交才为正途,私藏文物看似得利,实则触碰法律红线,《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追责的铁网,终将让侥幸者付出代价”,一边紧急联系我市文物部门。经过民警耐心劝导,现场村民深明大义,首批文物顺利移交。还有一名村民驾车折返,郑重地交出一块陶砖墨书墓志。

将文物带回派出所后,我立即对出土文物进行了登记造册,并对墓志进行了拍照,包括:执壶,高19.5厘米,口径8厘米,腹径12.3厘米,底径8厘米;双系罐,高22.7厘米,口径12.5厘米,腹径21.2厘米,底径12.4厘米;墨书墓志,底长33厘米,宽32.5厘米,高6.1厘米,盖长33.5厘米,宽32.3厘米,高5.2厘米。后来,孟轲乡派出所将这些文物全部移交给濮阳市博物馆,并办理了移交手续。

2018年,文史学者田聚常为编写《孟轲乡志》,找我了解古墓情况,我将文物登记资料、墓志铭照片全部提供给了他。

关于西孟轲村唐代墓志,田聚常曾对我说,志文中涉及的“澶州”“顿丘县”“千秋乡”三个政区、“孟可”“黄城”两个村庄、“砂河”“黄河”两条河流等7个地名,构成了孟轲一带晚唐时期罕见的空间网络。此墓志铭就是一把解密千年地理坐标密码的钥匙,用它可以激活沉睡千年的唐代地理坐标系。

“咸通九年”,即公元868年,距今1157年。“殡于澶州顿丘县千秋乡孟可村北一里”,标明了晚唐时期州、县、乡三级区划;尤为震撼的是“孟可村”三字正是今日“孟轲村”的唐代称谓!“轲”书为“可”,或为避孟子讳,或因书者笔误,但不影响其成为定位千年古村演变的证据。墓葬“东至黄城十里,西至砂河十里,南至黄河十五里,北至澶州一十五里”,文中对黄城的记载,将其定格在“千年古村”之列。其中提到的砂河,就是《水经注》中提到的大禹治水时向北开挖的河道,王莽时期河流改道,故道称为砂河,或称王莽河;黄河,即指晚唐时期的黄河。

总之,志文中出现的一系列地名,对确定晚唐时期澶州、顿丘县的行政区划和辖区范围,晚唐时期的澶州城以及黄河、砂河的准确位置等,都是不可多得的、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是修订方志、重绘古地图的基石。

关于我拍摄的墓志铭文照片,田聚常说:“陶质墨书墓志铭不同于石刻。墨书出土遇到空气会氧化褪色,陶砖脱湿会导致字迹模糊,在墓志出土后第一时间拍照,能将字迹拍得如此清晰,实属奇迹。从这个方面说,你算得上保存墓志铭文的功臣。”李长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