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稻浪里的志愿红 ——范县杨集乡东吴桥村以志愿服务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2025年08月08日

2024年度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日前发布,范县杨集乡东吴桥村荣获“最美志愿服务村(社区)”称号,这也是濮阳市唯一荣获该称号的村庄(社区)。

消息传来,东吴桥村百姓欢欣鼓舞。大家都知道,这份荣誉的背后,是一群以退役军人为先锋的志愿者们,用汗水与坚守谱写的乡村全面振兴温暖篇章……

“一日为兵,终生冲锋!”村党支部书记吴相超的这句誓言,刻在东吴桥村的田埂上,更印在村民心里。这位连续八年荣获“优秀士兵”的退役军人,曾是武汉一家公司年薪30万元的骨干。2020年年底,当他看到家乡党员老化、村集体负债3万元、路灯十年不亮的困境时,毅然举家返乡。

“乡亲们说‘咱村没指望了’,这话刺痛了我,更点燃了我。”吴相超把部队作风带回村庄,创立“三个三”工作法:“三个严禁”,严禁吃群众的、严禁拿群众的、严禁喝群众的;“三个做好”,做好群众政策宣传员、做好群众致富领航员、做好群众服务员;服务群众“三到”,不叫不到、一叫就到、服务周到。路灯坏了,他自掏腰包更换;道路泥泞,他多方奔走硬化路面2400米;农田缺水,他争取项目打下20眼机井。

在吴相超的带领下,东吴桥村构建起“五支队伍+五大项目”的志愿服务体系,奏响了一曲动人的志愿服务交响曲。

“最美乡村”志愿队让村庄旧貌换新颜。队员们定期清理9800米河道,安装130盏太阳能路灯,提升人居环境;发动乡贤集资,将村内闲置土地建造为初心广场。如今,一进入东吴桥村,各家各户门前屋后的小菜园、小花园里,各种各样的蔬菜和鲜花生机盎然,一幅生动的生态画卷呈现在眼前。

“一老一小”暖心队用关爱温暖人心。他们为70名孤寡老人建档,提供理发、义诊服务;为15名留守儿童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冬至的饺子宴上,80岁的吴茂福老人捧着碗,手微微发抖:“几十年没这么热闹过了!”

“邻里互助”突击队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农忙时,他们通宵值守防火;汛期,24小时巡堤。队员吴文记在黄河防汛时摔伤腿,却仍坚守一线,他说:“这点伤比当年抗洪时轻多了!”

“科技兴农”服务队为产业发展插上翅膀。他们推广碳氢水稻技术,铺设沼液管道,还在田间安装“天眼”,让城里人扫码就能看到稻谷生长过程。村民们从最初的疑惑“种地还用高科技?”变成了满满的自豪。

“乡风文明”宣传队让文明新风深入人心。他们连续举办两届“村晚”,央视镜头记录下村民自编自演的《在希望的田野上》。“好媳妇”“最美党员”评选活动,让文明之风吹遍家家户户。

志愿服务不仅温暖了人心,更激活了乡村产业。吴相超带领志愿者们蹚出了三条致富路。

扶贫车间里,叮叮当当的声响奏响致富曲。废弃破房被改造成加工车间,50多名妇女在这里制作金属饰品。曾在外地打工的吴大嫂,如今每月能挣2800多元,她欣喜地说:“以前外出打工,想孩子想得偷偷哭。现在下了班,走两步就到家!”

稻田变成了聚宝盆。东吴桥村生产的“东梁湖”生态大米,通过吴相超等人抖音直播声名远扬,吸引了众多城里人来认领农田,4000多元一亩的价格给东吴桥村村民带来了不少实惠。秋收时节,城里的小学生来到田间研学,挥着镰刀学习割稻,《悯农》的琅琅书声回荡在金色稻浪间。

网红经济为村庄增添活力。收获季节,东吴桥村田间竖起“想你的风吹到东吴桥”的打卡牌,吸引游客纷至沓来。村民们高兴地说:“想不到咱们村也成景点了!”

如今的东吴桥村,新修的水泥路旁,太阳能路灯整齐伫立;文化广场上,秧歌队的红绸翩翩起舞。更深刻的变化体现在账本上:村集体收入从零跃升至30万元,村民收入翻倍;志愿队伍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壮大,如今已有85%的村民参加过志愿服务。

“生活不止诗和远方,还有稻田和家乡。”印在“东梁湖”生态大米包装上的这句话,正是东吴桥人最朴实的幸福宣言。当吴相超站在稻浪中,仿佛又听见了军营的号角。这位“兵支书”的新冲锋计划已启程:让“东梁湖”的稻香飘向全国,把退役老兵的战场拓展到更广阔的田野上。王同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