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斜洒在教室的窗台上,我抚过讲台边的刻痕,门框上“一(2)班”到“六(2)班”的粉笔字迹,恍若六年前孩子们攥着铅笔写名字的模样。
2019级2班的年轮在此生长,学生们从稚子长成少年,从学拼音到编写毕业诗集,与教学楼前的木瓜树一同,丈量着绿城小学的时光。我亦在这年轮里,触摸到教育的肌理。
初遇绿城是在桂香满溢的九月,作为教师新人的我,从导师手中接过了《教师手记本》。手记本上“让儿童站在绿城正中央”的校训熠熠生辉。一年级时,我曾手忙脚乱地站在教室门口,看着56 个学生探头探脑。张彻把“春”写成三个横躺的“人”,朱宗豫将《咏鹅》读成“曲项向天锅”……这些趣事被我一一收进红色听课笔记本,如今封皮卷边,却比奖状更珍贵。学生们用彩泥捏的拼音贺卡,至今还压在我办公桌下。我恍然懂得,教育,原是蹲下来倾听生命萌芽的震颤。
教育从不是单向给予,而是生命间的彼此成全。二年级的高晨胜有阅读障碍,我用甲骨文图画教学,将“日”画成火球,“月”绘成银钩。当他指着窗外喊“朝霞像融化的甲骨文”时,晨光在他睫毛上跳跃成诗。三年级诗歌朗诵会,怯懦的刘艺诺手攥注音版《再别康桥》,清亮的嗓音回荡礼堂时,后排家长悄悄抹泪。后来我们常坐在秋千架上读金子美铃的诗,见证她向着诗歌“纵身一跃”。
语文课堂上,知识总与生活诗意交织。清明节,我们用艾草汁在纸上拓印古诗里的杏花春雨;冬至,我们在教室里围坐,用方言吟诵民谣;五年级诵读《少年中国说》时,学生们的豪情与窗外飘落的银杏叶,共同构成了传统文化鲜活的传承图景。
站在建校十周年的节点回望,深夜备课的身影、作业本上的批注,都成了教育长河里的星辰。学生们朗诵的《致未来的你》、家长那句“您教会他看见生活的诗意”,都让我动容。教育的真谛,藏在这些细碎闪光的瞬间里。
梧桐叶又将染黄,新的故事正在萌芽。我愿继续做绿城沃土的耕耘者,在教育的年轮里镌刻温暖印记,让每个生命找到生长姿态,让语文芬芳永远在岁月枝头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