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情景朗诵剧,让语文课堂“燃”起来 ——以现代诗《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为例 2025年09月30日

市第四中学 刘倩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明确,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因此,一线语文教师越来越重视朗读教学的作用和价值,“读”占鳌头成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然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却常常重技巧轻情感。

语文教材中的爱国主义诗篇文质兼美,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深厚情感。在课堂上,教师要努力搭建情境支架,营造“情感场”,让学生置身其中,体会诗人深沉真挚的爱国情感,从而让语文课堂“燃”起来。下面以语文统编教材九年级下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情境朗诵教学为例,略陈一二。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情景朗诵剧,从笔者创设的问题情境展开,直接将学生带入真实的学习情境,拉近了学生与诗文之间的距离,很自然地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形成了积极的学习氛围。

师:“筑梦灯火万家,同庆盛世中华。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开展‘我以我声颂祖国’的主题朗诵活动。你们见过怎样的中国呢?

生A:“我见过美丽的中国,炊烟袅袅,小小村落;崇山沃野,大江大河。”

生B:“我见过可爱的中国,勤劳勇敢,团结奋进;勇于担当,甘于奉献。”

生C:“我见过自信的中国,文化传承,源远流长;赓续创新,浪漫中国。”

生D:“我见过强大的中国,神州问天,蛟龙潜海;目之所及,繁荣昌盛。”

师:“你们说出了坚定和热爱,我听出了自豪和骄傲。我们何其有幸,生于华夏。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诗人舒婷,一起致敬脚下挚爱的土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精练简洁的语言讲述自己心中中国的样子,增加交流感,自然进入朗诵情境。

故事补白,化“陌生”为“可感”

诗文的写作背景年代距离学生所处时代比较遥远,为了使诗文内容以及塑造的形象更加鲜明可感,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故事补白,对诗文进行更加有效的诠释。

生:“在世界的东方,有一个拥有着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曾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生:“那曾是我们的骄傲,然而,就在几十年前,这个国家落后到了极点,民族危机也到了最关键的时刻。成千上万的中国人,深陷在水深火热的泥潭里,痛苦地煎熬、无助地挣扎……”

师:“那是饱经沧桑的年代,中国在苦难中挣扎,在黑暗中前行。让我们一起走进那段苦泪交织的岁月……”

设计意图:学生没有经历过苦难的时代,讲述故事,能帮助他们认清当时严峻的社会现实,更好地理解苦难中的中国。

诵读体验,与诗人同频共振

笔者认为,教师对诗文的朗读指导绝不可只停留在技法的传授上,而应带入情感、置身其中,引导学生读出自己对诗文的理解与感情,真正陶醉在诗文感人的情境之中。

如:学生小组合作读完一、二小节之后,笔者与学生深情对话:

师:“同学们,从你们的朗读里,我仿佛看到了我们的祖国曾经满目疮痍的模样,也仿佛听到了她在苦难中低声哭泣。祖国崛起的道路,蜿蜒又曲折,处处荆棘丛生。但终于,那场漫长的‘暴风雨’过去了,希望渐渐明朗起来……”

生:“茫茫黑夜,吾辈仰辰。看,新生的中国……”(附手势)

如:学生小组合作读完第三小节之后,笔者与学生激动宣言:

师:“新生的中国站在起跑线上,再次赢得世界的瞩目。”

生:“是啊,我骄傲,我是中国人。我们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见证了祖国的腾飞巨变。作为华夏儿女,我深刻地爱着祖国。此刻,我要喊出我的誓言……”

设计意图:师生合作共同朗诵,能激起学生情感的浪花,酣畅淋漓地体会诗人深沉真挚的爱国情感。

借助多媒体,向情感更深处漫溯

初中学生的思维仍以直观形象为主,借助多媒体教学,通过加入声音、图画等元素,可以有效地刺激学生的感官系统,帮助他们更好地陶醉在情景剧的氛围之中。

笔者在本篇诗文教学最后,借助多媒体视频影像《如愿》让师生共情,激起学生的自豪感、责任感,让他们在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中,致敬伟大的祖国。

生:“祖国啊,你曾贫穷,你曾落后,你在危难中成长,在磨难中奋起,但,你从未倒下。”

师:“现在的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盛世每一天,都如你所愿。同学们,让我们最后再次深情告白!”

生(合):“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请党放心,强国有我!”

湖北省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曾言:没有朗读的课只是“课”,不是好的语文课。语文教师应发挥教学智慧,搭建“情境朗读”支架,激活学生思维,唤醒学生的生命在场意识,让语文课堂“燃”起来!